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职场新手如何在枯燥中找到工作

如题所述

重复性的工作不得不做,怎么办?

可以开启双任务模式,
我自己是这样操作的:
有些文字资料需要电子化,比如买的纸质书要电子化,做成电子书。这件事情看起不做也行。比如《初中英语单词七周会》这本书,等待其他的网友做出来,不过从我多年的搜索书的经验看,教辅书一般受众比较窄,不像成功学和畅销书,所以等待别人是不靠谱的,我得自己做出来。
但是,我的资金有限,全自动扫描仪要2000,我只买了个250的phantom v7,我是这样操作的:
- -把书拆开成一张一张的
--先用鼠标点击“”扫描到“”,不用换页的点击页码行输入页码。换纸的,只用点击“扫描到””。
-- 再把扫描仪盖子打开到一半高度,不需要换纸的马上反页,需要换纸的,用一只手把要换的纸放在扫描完的纸上面,马上用右手抽出底下那张纸。
---把盖子盖上
---最后,当左手从扫描仪抽出,盖子借着重力盖下那一刻,马上用右手点击键盘“enter”健。
以上四步,可以保证扫描仪的扫描等来回移动,中间不会有间隔,达到了扫描仪自身能达到的最高性能、最大速度、
2个小时才扫描一本书,感觉代价太大了,毕竟扫描一本书不代表真正吃透一本书。可不可以再加快速度呢?不如买个2000块钱的全自动扫描仪?
不太值得,还不如买100本书呢,而且扫描的慢本身是给自己机会来重新思考一本书的意义。一本书拆成一页一页的,也知道这书是一页一页写的,不至于想着一口吃一个胖子。真正的精读也应该是“拆书读书法”。另外,如《思考,快与慢》里讲的:很多非常启发性的想法都是在饮水机旁边产生的,奥卡姆的剃刀,刮胡子的人生哲学,村上春树的跑步,都是一个原理:很多重复性的工作也是产生灵感的要诀。德波顿在《无聊的意义》也说这事,科学家也有类似研究:无聊是创造的一个必要环节。
其次,平日的工作用脑太多,需要多动手。手动扫描就是把自己从材料中抽身的一种方法,而且不刻意,其他的方式还有手写笔记,看书听课的时候,总得写点什么东西。
所以,手动扫描仪这个还得保留。
二、
既然加快不了扫描速度了,在速度限制下,我想我能做的是,怎么减少拖延?怎么让扫描的过程不那么感觉到浪费?
我做了一下事情:
第一,给自己打鸡血。在印象笔记反复地给自己写扫描这些书籍的重要性,以如果开头的句式写的,以下是我日记中的片段
对,还是要打打鸡血。
因为,我做的事情不太一样。
我是要把数学、物理、化学的计算部分,难题都要能教,这个我讲一天都讲不完,容易的东西两下子就讲完了,但是难的不会。所以要扫描。5本书。这些难题。
先扫描这五本,看一下今天,就把这五本,5点到7点可以扫描一本,7点到9点可以扫描一本。晚上3个小时扫描一本。今天扫描三本书。明天扫描两本。
三、
第二,既然必须得做,既然这些时间必须得花费,不如让这个旅程变得充实一点。我想到了可以双任务:
先尝试的方案是,一边阅读文章,一边扫描。把知乎点过赞的文章,和微信收藏的文章阅读完。这期间我比较有印象的文章有;
古典的“为什么你的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
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
这个方案的优点是,阅读有深度的文章是的确很享受,但是阅读知乎的文章很少有“心流”。我的结论是,知乎的文章还是情绪点为主,不烧脑。这容易导致,不断地刷,让自己更加焦虑。所以这个方案不太可行。只在找到一些需要烧脑的文章的时候,可以用。、
当然,正如后面喜马拉雅《好好说话》,《星际穿越》电影,企鹅篮球直播,的方案一样,都是需要先准备的。正如我上次讲过:
读书前的准备是读书的重要一部分,甚至是决定性的部分
同样的
工作前的准备是工作的重要部分,甚至决定性的部分。
这个观点启发自《搞定:无压力的工作艺术》,首先必须把工作的材料放到篮子里。(推荐这本书,艾伦把工作扩展到任何一件需要完成的事情,不只是赚钱)
同样的。
上课前的资料熟悉,英语自己读熟材料,数学先把题目做熟。课前的方案敲定,适度演练。课后在读教育学书籍时总结反思。也是教学的重要部分,甚至是决定性的部分。
接着,尝试第二种方案,听喜马拉雅的《好好说话》,但是这个东西暂时需求量不大,没多大兴趣,也怪喜马拉雅安排不合理。其实应该可以搜索就好了。让音频可以按照“演讲”“说服”沟通分类,也可以按照“马薇薇,黄执中,,,”分类。方便集中处理这些信息。
再接着,尝试看nba直播,不过第一次效果还行。“主播中的快播”播凯尔特人和雄鹿的比赛。不过第二场听奶油主播就没那么集中了。我反思了一下,原因如下
取决于主播,看直播,有时其实不是看比赛,而是学习主播如何看待比赛。而当比较熟悉主播的风格之后,慢慢发现没什么新东西就会无聊。如《专念学习力》说的,
专注的要诀是发现不同。
所以,这个也需要不确定性太大,有时行,有时不行。
取决于球队,看凯尔特人的比赛肯定行,不在意这些球员的比赛细节,而在乎比赛的最新结果。但是看雷霆就不行了,因为得仔细看比赛,人的跑位,投篮动作,战术等等。
从本质上不行,因为直播视频是信息维度特别多的媒介,有英语解说,现场的欢呼,球员的声音,球员的动作,解说员的解说。互动。信息太多。信噪比太大,容易破坏专注、
所以,这个方案不行。
只在少数情况下,实在没事干的时候,边扫描,边听直播。
注意,只是听,看肯定是看不及的,人家虎扑专业的球评,还得反复看几十遍,做个gif图。
之后,吸取之前的经验,看《星际穿越》,《星际穿越》这个电影刚好适合,里面有些烧脑的问题,比如“重力可以改变时间”。“他们是谁”“这个五维空间怎么建立的”“虫洞”怎么搞的,现在都还没弄懂,下次还可以在扫描的时候看。
所以,需要找到兴趣点,然后就好办事了。
最后,到现在,我尝试的最后一套方案是,听豆瓣时间的“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
以后,还可以尝试,开浅显的公开课的视频,或者分解出音频。
四、
原理都是一样的:
1、工作前的准备不可少。
2、工作篮里的材料需要分析。
3、没有一套完全标准化可以一劳永逸永远照着做的程序,因为人不是机器,人是一种难以抵抗无聊的动物。动物不会感到无聊。
以上是我的方案,发现即使自以为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问题,最终还是在不断地调试当中。可能真的没有一招打遍天下。或许同时,我们也应该接受:重复性的工作不全是无意义的,虽然现在人工智能讲这部分工作迟早会被机器代替,搞得人心惶惶,人人担心未来失业。
但是:
一,人工智能至少来的没那么快
二,重复性工作也是灵感来源的一部分
三、我们人的内心也需要重复,昆德拉说;happiness is the longing for repetition.
所以,有时重复性工作的无聊即使在双任务也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接受这份无聊,当成是对我们大脑的休息,就当成自己处在创造性思维的“酝酿阶段”。
总之
微信公众号:叶河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