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如题所述

土壤成因
成土因素∶母质(parent materials)、气候(climate)、生物(living organisms)、地形(relief)和时间(time)。

母质因素
土壤可以从岩石原地风化(in-situ weathering)或任何堆积物(deposits)演变而成。
岩石或堆积物的性质、构造、颜色和成分,对土壤的有直接的影响。
母质的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土层的厚薄。
随著土壤逐渐成熟,这因素的影响力便逐步下降,其影响最终会被其他因素完全遮蔽。

地形因素
地形对气候产生影响,使土壤的水分和温度状况发生变化。高度上升、温度下降、水分数量下降。
地形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影响土壤中的物质转移。
地形影响土壤侵蚀作用。坡度大,冲刷作用严重,水分和养分流失,上层辐薄。
山坡座向影响热量和湿度。背阳坡,温度低,湿度高,日照数量大。

土链(soil catena)∶在不同地形上,泥土剖面的变化。在陡坡上,土层厚度减少。在平坦土地上,土层厚。在沼泽地区,形成泥炭层。
山势的起伏影响排水情况(drainage)。在山坡上,排水迅速,土壤含水量较低。在平坦地面上,如果泥土或岩石下属排水不良,出现地下水位上升至地面情况,令有机物质累积。
在和缓起伏的地形,排水状况理想,令土壤剖面保持稳定。在陡峭山坡,水分流失过多,土壤剖面发育迟缓。

时间因素
土壤的特性需要时间来发展。
年幼的土壤,各土层层次的特徵并不明显。
土壤在稳定的气候环境下,经过长时的发育,造成成熟的土壤剖面。
时间影响其他成土因素的重要性。在土壤形成初期,母质因素日最重要。但土壤形成后,其他因素的重要性日渐提高。

注:上述三个因素缓慢地、内在地影响土壤本质变化,称为消极因素。下列两组因素(气候、生物)会较急剧地,外在地影响土壤形成,称为积极因素。

气候因素
无论土壤的母质如何,在同一气候状况下,经过相当的时间,土壤的特性将会十分相似。
降水/水分状况
水分影响土壤中的化学作用和生物活动。
潮湿多雨地区,盐分淋失,泥土呈酸性。土壤养分下移,肥力下降。
乾燥地区,蒸发大於降水,土壤中水分上升,令盐分在地表积聚,形成硬磐 (hard pan)。
降水多的地区(降雨量>600毫米),形成淋余土或铁铝土。(pedalfer soil)
雨量少的地区(降雨量<500毫米),形成钙层土。(pedacal soil)
脱硅作用(desilication):硅随水分下移被冲至泥土下层,多在热带雨林发生。
温度
直接影响风化作用速度,决定土层厚薄。
影响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生物化学作用。
温度每上升10 C,化学作用增加一倍。
寒带地区,温度低,风化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微弱,土壤发育缓慢,处於原始阶段。土壤多受物理崩解形成碎屑物质,颗粒粗大。
热带地区,高温多雨,矿物除石英外多被分解,颗粒较小。植物生长迅速,有机物质积聚快,但分解亦快,形成O层薄,腐殖质少。
温度影响土壤中水分移动方向。在温度高,蒸发率高地区,水分在泥土中向上移动,令盐分积聚。
风速
增加蒸发作用,加速土壤中水分流失。
在乾燥地区,强风会将表面土壤带走,令养分流失。

生物因素
植物
土壤与植物间的物质交换。
植物腐烂分解供给有机物质给土壤。
植物根部巩固土壤。
植物产生截流作用,令土壤侵蚀减少。
森林减低风速,遮蔽阳光,减少水分蒸发,使分解作用不停进行。
植物吸收盐基养分,养分被吸收后,经分解作用再释放回土壤中。
植物根部有助风化,令空气及水分流通。
微生物
细菌、真菌及分解者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令土壤保持养分流动。
土壤动物
钻土动物影响土壤结构和性质,令土壤的物理及化学作用活跃。
人类活动
耕作、施肥、伐林、灌溉、保护植被等,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位置和成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18
土壤的形成:
岩石经过风化形成成土母质(在此过程中少量的矿物质被释放)
成土母质因为积累了有机物和养分使得有低等的植物在成土母质上着身形成了原始土壤(在此过程中有机物更加丰富,并且形成了腐殖质)
原始土壤的形成使得高等的植物着身形成了成熟土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土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09
是由岩石风化和堆积形成的~~
第3个回答  2019-10-1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