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名称的由来?

从最早的夏朝到清朝,包括期间分裂时期的如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以及宋朝时北方的辽、西夏、金,这些政权取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什么?最好是史料可查的,像什么“朱元璋是明教教徒所以他建立的政权就叫明朝”这种就别来了。

一、夏

夏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关于夏朝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较为确切的说法:

第一种是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这样记载: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司马迁认为,大禹的后代分了好几个方国诸侯,其中夏后氏位列最前,实力最为强,因此就以它的名称夏作为朝代称号。

另一种说法则见于《帝王世纪》:

“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因为当年大禹被封在 阳翟,封为夏伯,因此就以这个爵位作为王朝的名称。

二、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同样在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中,对于商的起源是这样记载的: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

也就是说,商族的始祖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帝的赞誉,于是被分封到商这个地方,这是商族的起始。

当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的时候,商族是以诸侯的形式臣服于夏王朝,直到四百年后,由成汤取代了夏王朝,建立新王朝——沿用了商族的名称命名了王朝名称。

三、周(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包括西周与东周)

关于周这个称谓的诞生,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有简单的描述:

“后稷居邰,太王作周。”

这里的太王,即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人自后稷以来,直到古公亶父才有了周族这个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西周建都镐京(即今天西安一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建都洛阳,(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四、春秋与战国

东周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一般是以公元前433年三家分晋为终止。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因此也就将这段历史成为春秋时期。

战国,承接春秋,以三家分晋为开始,止于秦国一统天下。因为汉代刘向的《战国策》是记载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刘向叙录曰:“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期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五、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始皇

根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的先祖是被周天子分封到了秦地,并赐姓嬴。

“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六、汉(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

秦灭亡后,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到了汉中,并赐封号汉王。此后,刘邦与项羽共争天下胜出,称帝。就以汉作为王朝的称谓。西汉,是因为刘邦建立的王朝在长安(今西安),位于西部;东汉,则是因为刘秀开创的王朝定都洛阳,位于东部。

七、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夹在西汉与东汉之间的一个短命王朝。由西汉权臣王莽废孺子婴(刘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史称“新莽”、“新朝”

八、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这个无需多解释,东汉灭亡后,中华大地出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的局面。

九、晋朝(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被魏帝曹奂封晋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王,这也是晋朝国号的由来。西晋,首都位于洛阳;东晋,首都位于建康(今南京)。

十、十六国(公元304—公元439年)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东晋统治江南时期,中国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

十一、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是东晋灭亡后,先后历经的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当时中国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十二、隋(公元581年—618年或619年)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十三、唐(公元618年—907年)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建立王朝称帝后,便以“唐”为国号。

十四、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十国(公元902年—979年),在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五代十国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与十国的合称。

十五、宋(公元960年—1279年,包括北宋与南宋)

因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国号曰“宋”。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定都杭州。

十六、辽(公元916年-1125年 )
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国,“辽”、“契丹”二号的本义,“契丹”可解为“镔铁”,乃民族之号;“辽”则国号,得名于辽水。也有学者认为“辽国”一号得名于“辽远”之意。

十七、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

西夏,本名是大夏,简称夏,源于地名,又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同时亦有河西之称,是因位于中国地区的西北部,史称西夏。

十八、金(公元1115年-1234年)

金朝名称由来,好几种说法:一说完颜阿骨打称帝时对群臣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 。”于是以大金为国号,望其永远不坏。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按出虎水或按春水),故国号名金,因此“金源”成为金朝的代称。还有人认为当初金朝并无国号,在与宋朝达成海上之盟时,宋朝以火德自居,遂建议女真人以金为国号,以期压住女真,女真尚未了解汉文化,便不明就里地拿去用作国号了。

十九、元(公元1271年-1368年 )

元朝的称谓,取自于《易经·乾篇》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

二十、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明朝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也有认为是朱元璋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

二十一、清(公元1644年-1911年)

众所周知,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

满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后即定国号为“大金”。不久,为区别于历史上的金代,又改称“后金”。皇太极继位后,疆域不断扩大,势力日益加强,境内已不止女真一族,还有很多蒙古人、汉人、朝鲜人等受其统治,再用“后金”国号已不适应;并且汉人因受历史影响,对金人素怀恶感,“后金”一类国号对招来汉人尤非所宜,所以皇太极在继位后十年即天聪十年(1636) 改国号为“清”。

那么,皇太极为什么以“清”作国号呢?

这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改“后金”为“清”的前一年,皇太极已废除“女真”族号,改为“满洲”。而“满洲”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 ”,对笼络各族人心和进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后金”来得大。

另一说恰好相反,系舍义而求音,在满语中“清”即“金”的谐音,汉语的“清”即满语的“金”,“金”改为“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7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 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 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 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 (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部落到古公亶 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 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 (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 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 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 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 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 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

“ 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07
大多数王朝都是按封地或者名字进行的,元朝比较特殊走易经路线
第3个回答  2020-09-07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名称的由来?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夏: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 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据《史记》记兀疚挪柯洌涫琢旆亲游苄⑼跹蚵碛谐杉ǎ恢苄⑼醮托瘴百保⒋透艘恍】橥恋兀ń窀仕嗵焖兀硭凳锹の鞴让:罄聪逵志戎苡泄ρ环馕詈睿厥蓟释骋涣冀ㄇ毓?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2/辽:
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4/西夏:
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
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18/清: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