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的本质

如题所述

【本质:引导人独立思考、帮助人实现行为改变】
若没有春秋末期,孔子推行有教无类,普通平民还能不能接触到文字知识?

若没有隋唐时期,朝廷推行科举制度,普通平民还能不能进私塾学习儒家经典?

若没有近现代,国家推行义务教育,普通平民还能不能系统地学习知识?

孔子之前的中国,只有贵族才能学习,文盲率高达99%;自隋唐科举以来,除宋朝号称有20%的人口识字外,大多数朝代的文盲率都在90%以上;1949年,新中国扫盲前,文盲率是80%。

知识的入口曾经非常稀缺,因此教育最主要的价值就是传播知识。这也是为何,我们对好老师的评价往往是“学富五车”。

因为对一个普通人而言,这位老师可能是他这辈子接触知识的唯一入口了,如果能够碰到一位“学富五车”的老师,那就意味着可以吸收更多的知识;反之,所能吸收的知识就很受限了。

所以,我们在阅读历史典籍时,往往可以看到追随老师一生的弟子:颜回追随孔子26年,直至先孔子而去;王畿和钱德洪放弃科举,终身追随王阳明,直至王阳明去世。

2

但随着信息网络的发达,知识传播变得前所未有地便捷和广泛,甚至说有点泛滥。

玄奘为研究佛经,需要西行五万里,经历九死一生,才抵达印度的那烂陀寺,求得当时的500多部经书。

但现在的我,足不出户,点点鼠标就能读到从古至今、从印度到中国、到日本、到泰国、到不丹,所有一切国家的佛教经书。

马可·波罗历时四年从意大利来到中国,在中国大陆游历17年,方有了《马可·波罗游记》。给当时的欧洲人,带来了中国元朝时的地理、人文、商业知识,促进了思想思潮的变革。

但现在的我,打开电子地图,就能轻松遍览全球,并且能看到当地的实时新闻。

颜回、王畿、钱德洪需要一生伴随在老师左右,方能听到老师的授课和教诲。

但现在的我,登录在线教育平台,就可以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名校精品课程,还能够随时向老师提问,甚至实时交流。

在知识入口变得简单,知识传播变得泛滥的时候,教育原先承载的知识唯一入口功能正在快速丢失。当传播知识不再是教育的主要价值时,那么教育独一无二的价值又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又该是什么?

3

2016年,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有一场演讲火了,这场演讲就是新东方四六级培训老师董仲蠡的《教育的意义》。

这场演说真的很精彩,小董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讲,让无数人热泪盈眶。但可惜的是,小董老师并没能看到教育的本质。

这篇演讲中有一段,小董老师说有一刻,他在做“教育”:

有一次我讲四级翻译,讲到林语堂先生如何翻译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讲到许渊冲先生如何翻译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讲到王佐良先生把 Samuel Ullman 的《青春》翻译成“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我不禁手舞足蹈,作为老师的自豪感爆棚。就在这时,底下有一个女生直接质问我:你讲这些有什么用?考试能提分吗?你就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

我自认为也算伶牙俐齿,但是在这个时刻,我竟无言以对。是的,她说的对,没用,不能提分。

但是亲爱的同学,我并没有浪费你的时间。因为刚刚这一刻,我没有在教你考试,我是在做教育。

如果可以,请允许我对小董老师说一声,你这是在教学,而不是在做教育!

在四级考试的翻译课上,讲这些美轮美奂的翻译,换了我在现场,也会质问你:你讲这些有什么用?这些随处可得的知识,我为何一定要花时间在一堂四级考试辅导课上听?

你的手舞足蹈,是满足了你的炫耀式讲课,还是对我有了改变?真正的“教育”,不是从传授考试技巧,转为传授人文知识而已。

在2010年,中国的文盲率已经降到了4.08%;在2012年,Cousera开启了知识网络传播;在2015年,以罗辑思维为代表的知识网红泛滥的时候,传播知识不应当再是教育的主要价值,无论是考试知识,还是人文知识!

4

子思在《中庸·第二十章》有一句关于治学的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在知识入口稀缺的年代,能否有“博学之”的机会至关重要,因此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传授知识。但在信息和知识泛滥的今天,治学的侧重点应该在于“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人认为,小孩的学习要尽早开始,最好在娘胎就开始;但也有人认为,小孩三岁前不要学习数理知识,会影响小孩大脑神经元的正常发育。

有人认为,大脑分为左右脑,要从小开发娃娃的右脑,做全脑学习;但也有人认为,哪有什么左右脑的划分,很多功能都是左右脑共同运作的,而且每个人的大脑区域控制的功能都不同。

这些信息,你搜索大脑开发就会扑面而来,而且每个都言之凿凿。请问,你信哪个?

因此,这个时代的治学不缺“博学之”,一切的知识都唾手可得。但需要你“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也就是要有独立思考能力,以明辨是非;需要你“笃行之”,也就是要能改变行为,做到知行合一。

而教育,就是要引导人独立思考、帮助人实现行为改变,这就是这个时代,教育的本质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8
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是其根本特征。教育的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的思维,又有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
1.理想主义者说。

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1]我天真的认为,教育就是鲁迅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 识的堆积。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 另外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 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 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 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 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 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 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 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 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 长的准职业者。」[2]

2.社会学意义。

后来思考教育的社会意义。起初天真地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过努力都最终都可以「能者居其位尽其才」。

而冲突论者告诉我,教育减少社会不平等不过是个骗局,教育更大程度上是社会阶级结构的再造(再生产)。而非实现阶层流动的美好愿望。[3]

好听点说,教育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志向提供目标,拓展时代的思想内容,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

是的,新社会得有新公民,新机器得有新工人。大众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有点"训政"的味道),通过教育传承本国文化,灌输意识形态以及培养爱国主义。(功能主义视角)[4]

当我坐火车穿行在云贵川边界山区高架之上时,我看到了下午放学回家,走在山路上的小小红领巾,活蹦乱跳。我更加确信,知识改变不了命运几分,决定我们命运更多的是我们诞生的脚下的土地,我们所热爱的出生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7-08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它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个基本特点存在于各种社会的教育活动之中并使之区别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0-28
教育是有意识的对人进行培养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三方面的表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30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作家杨大侠揭示,教育在于以上率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