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在西西里岛受阻,亚历山大为何“压力山大”?

如题所述

西西里岛战役,英军第8集团军被堵在通往墨西拿崎岖的山路上,面对德军的防守无计可施。盟军在西西里岛的战事陷入了僵局,当务之急是如何破解?蒙哥马利将目光盯在埃特纳火山附近平坦的卡塔尼亚平原,这可是理想的空降区域。

他计划在敌后实施空降,占领整个平原,并迅速控制那些无名的羊肠小道,继而打通进攻墨西拿的道路,英军就可以在10天内赢得西西里岛的胜利。因此,空降兵能否快速夺取锡美托河上的普力马索尔大桥,成为英军能否继续推进的关键。



这一天,1900名英军伞兵被空投在普力马索尔大桥。几乎与此同时,德国伞兵竟然也空降到该区域,双方来不及多想,便厮打在一起,尽管英军抢先占领了大桥,但一天后,德军夺回了桥梁。人们不禁会问,德军是如何事先得到消息的?

其实,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德军第1伞兵师原本伞降盟军后方进行袭扰,但未得到上级同意,只得按照计划空降到卡塔尼亚,加强该地区的防御力量。谁知,与攻占大桥的英军伞兵不期而遇,经过一番较量,蒙哥马利的计划再次破产。



这次巧合的战斗,立刻引起了德军的重视,他们充分认识到守住大桥的重要性,调派一个德军步兵师堵住了这个漏洞。蒙哥马利组织了多次进攻,均以失败而告终,不得不停下来等待援军,盟军陷入了僵局。看来,英军的好运气是用到头了。

平心而论,英国陆军在二战中的表现谈不上出色。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谨慎过头,普遍缺乏冒险精神,更没有果敢的决断。而蒙哥马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无论是在北非,还是在西西里岛,过于保守的战术几乎贯穿于整个二战,没有太多变化。



他们既没有向德军学些有价值的东西,又不肯接受美军的战术理念,其保守的战术特点让其丧失了多次以快制胜的机会。总体来说,英国陆军的实力和蒙哥马利的战术水平一般。进攻墨西拿被德军纠缠不放,就是其错失良机的典型。

巴顿可不是蒙哥马利,他强调不停地进攻。

1943年7月,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被德军阻滞在卡塔尼亚一线,不得动弹。而巴顿按照战前分工,3天攻占3个机场,就连本该属于英军的目标——军事重镇恩钠,也被美军抢先一步占领了,这比盟军计划的时间,提前了好几天。



此时的巴顿来不及享受人们的称赞,带领着部队不停地追击。在他的理念中,进攻是第一位的,既不给对手任何喘息机会,又能迅速瓦解对方的斗志。更让他高兴的是,原先处处限制美军的亚历山大,转而支持他的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巴顿的接连胜利,引起了国际、国内不小的轰动。人们在宣扬美军的同时,对英军的停滞不前纷纷表示不满。眼看着盟军自西西里岛陷入僵局,人员伤亡、物资消耗越来越大,作为盟军地面指挥官的亚历山大,此时真的是“压力山大”。



其次,尽管从他内心来说,希望蒙哥马利有所建树,但现实将这种可能化为乌有,英军被德军纠缠在卡塔尼亚不得动弹,而作为战略突破的机动力量,只剩下几乎“无事可干”的美军。此时,他顾不上英军的荣誉,只希望尽快打破战役僵局。

更重要的是,从策划西西里岛战役开始,他已经公开偏袒英军两次,致使美军上下对此颇有微词,甚至出现美、英两军相互谩骂的不团结现象。出现这样的问题,亚历山大十分清楚自己脱不了干系。当然,他也不好意思再次拒绝巴顿的请求。



当巴顿踌躇满志地提出攻占巴勒莫时,亚历山大只得放下私利、顾全大局,同意了他的请求。就这样,戴在美军头上的“紧箍咒”解开了,由助攻变为主攻,兴奋的巴顿迅速将3个师,临时组成一支突击军,并要求在5天内占领巴勒莫。

早受够英国人“窝囊气”的美军官兵,得知能担任主攻,士气格外高涨,4天奔袭300公里,仅以伤亡300人的代价攻占巴勒莫。尽管其战略价值不大,但政治影响不可估量,巴顿和美军的实力得到了充分展现,美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



就在人们将鲜花和荣誉都抛向美军时,英军在两个方向上陷入困境,蒙哥马利对此一筹莫展、沮丧至极,他为自己的狂妄和跋扈付出了代价。而在势头上的的巴顿,又将目光投向了墨西拿,他要继续扩大美军在盟军中的影响,并将英国人羞辱到底。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25
英军在西西里岛受阻,亚历山大“压力山大”的原因是因为盟军原计划十天攻陷西西里岛,但是西西里岛的登陆难度非常大,十天根本完不成任务!
第2个回答  2020-07-26
压力山大,这样的做法可以证明自己想要开脱就是超级不容易的。所以说这样的这样的做法就是压力山大的。
第3个回答  2020-07-25
因为在哈里和梅根脱离王室的情况下,凯特几乎一个人负担起了维护整个王室形象的重担,没有压力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4个回答  2020-07-25
因为他们在登陆西西里岛的时候,自然天气特别恶劣,登陆后的士兵将会疲惫不靠,已经没有多少精力去抵抗敌人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