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 急

如题所述

浙江省的春节习俗:乌程县在春节期间会燃烧长竿上的草,并敲锣打鼓,称之为“庆田蚕”。宁波人在新年祭祖后会吃豆粥,晚上还会放一次“关门炮”。绍兴人则用“碗茶”招待客人,里面会加入橄榄和金桔,同时也会给客人茶叶蛋,称之为“捧元宝”。
山西省的春节习俗:现在山西的拜天祭祖规矩已经不多见,但是年三十晚饭上不许说话的规矩仍然被保留。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放鞭炮,以驱赶邪恶,寻求吉利。有的地区在煮饺子时会使用芝麻秸,象征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味着有余头。就餐时,除了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希望人丁兴旺。
福建省的春节习俗:厦门人在新年出门前,都会向空中的玉皇大帝拜祷,称之为“祭神”。清晨祭神会使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和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春饭的“春”与“剩”谐音,寓意年年有余。漳州人在初四会进行“接尪”仪式,除了烧香拜庙外,还会准备一个装有糖果糕饼的盒子,称为“荐盒”,供在厅上迎接神灵下降。
辽宁省的春节习俗: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整夜通明,意味着益寿延年。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这种说法现在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被遗忘。
广东省的春节习俗: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用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人在春节期间会吃菜粿、腐圆、酵包、管煎和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称为“等神水”。东莞人在正月初一祭神时,会供上糖煮芋头,称之为“富贵有缘”。
江苏省的春节习俗:江宁县在春节期间会在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的人会在春节期间到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人在新年一早开门时会放三爆竹,称为“高升三级”。清晨出门时,会按照黄历上指定的方向走,称为“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须经过十庙才能停止,称为“烧十庙香”。除夕到元宵节期间,火炉中会烧巨煤块,称为“欢喜团”。
黑龙江的春节习俗: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黑龙江人在饺子中会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宽镇(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为“破五”,意思是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四川省的春节习俗:成都人在新年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他们选择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除了敬神、祭祖外,也会吃团年饭。长寿县在元旦会在门外点燃九支蜡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的春节习俗:富平县的人会在春节期间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会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时,戚友间会互相赠送面食和猪肉,称为“拜节”。高陵县的人在元旦一等到天亮就会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祭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的人会用黄纸作钱,元旦时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的人在初五为“送穷节”,家家会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要吃饱,称为“填五穷”。
吉林省的春节习俗: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山东省的春节习俗:宁阳县在新年会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新年早起会照虚耗。女主人会手持红烛,将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用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会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饭后在锅内会放上馒头,意味着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去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庆祝,也称为阴历年。春节由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古老的干支纪元历法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我国古代民间早有过慎搭粗新年的风俗,古时新年曾专指阳历的“立春”节气。立春时,阳和起蛰、万物苏萌、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后由于历法变动,新年通常指阴历正月。过新年历史悠久,在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办年货、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舞狮、游神、祭祖、放爆竹、年例、拜年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