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归”秦是什么典故?

如题所述

《荀子·王霸》讲:“天下归之之谓王。”

宫庭生活画意思是说,谁能做到天下归心,谁能完成统一的“王”业,就能为王。

秦国于公元前221年平定六国,天下归一,秦王政成为天下之王,用荀子的话讲,秦国应该是做到了让天下归心。

但是,从某种角度看。这样推理出来的结论,实在是存在问题的。

在东方国家看来,秦军不“仁”、不“义”,跨过自己的国境,大肆攻伐杀戮,好比是“虎狼之师”。这当然不可能得人心。从秦国实施的战略看,它除了开足战争机器,用武力压服别国,长期以来,还大量使用挑拨离间、行贿收买等方法。这些“卑鄙”、“龌龊”的勾当,按常理来说,也是因为不得人心,所以需要“瓦解人心”,才会加以使用。至于使用的结果,能否赢得人心,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不仅如此,到秦始皇准备统一六国时,秦国还将离间、行贿等手段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加以看待和运用。军事家、时任国尉的缭,就向秦王政建议广泛开展间谍工作。他主张派遣大批间谍前往六国活动,用金钱收买六国的“豪臣”,扰乱六国原定的计谋策略。尉缭以为,这样做,只要耗费30万金,“则诸侯可尽”。

这个计划得到秦王政的采纳,并由李斯具体执行。李斯物色了所谓的谋士,让他们携金带银去贿赂六国官吏。这些充当间谍的谋士,对六国官吏威逼利诱,动之以“金”,晓之以“利”。若遭到拒绝,就加以杀害。若收买、离间成功,秦国就遣兵派将,用武力做最后的收拾,此时受贿的大臣,往往成为内应。齐国的灭亡,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齐相后胜大量收受秦国的贿赂。赵国名将李牧,也是因秦国的离间计,被陷害致死。

虽然说六国的官吏、大臣在个人品质上良莠不齐,其中不乏该关、该杀、该受人唾骂的,但秦国用这种方法取天下,毕竟不能硬气地说:这是天下归心的结果。

另外,尽管有一些东方人士比较早地看到秦国赢得最后胜利的必然趋势,并投奔到秦,然而,这也远远不足以说明,天下已归心于秦,归顺于秦。

所以,似乎应该这样讲:秦国是夺天下,抢天下,骗取天下,而不是什么天下“归”秦。

但是,秦至少有一点是顺从了民心——不仅是秦国的民心,而且是天下人的心,那就是:统一。

如果站在这一立场上,说天下“归”秦,一点没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