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能人为什么都喜欢隐居深山?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问得不对。

并不是古代能人“都”喜欢隐居深山,只是一部分能人喜欢这么做。不然的话,就不会有“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世,大隐隐于朝。”这句古话了。

题目中的古代能人,就是这句古话中的“隐”,也称隐士,用当今白话来说,就是隐居起来研究某种学问的人。

你要隐,首先得是“士”,也就是知识分子。所以住在深山的农民樵夫和猎人,并不算隐士或能人。

深山无论对于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具有很强的诱惑力。高山流水、树木苍翠、万籁俱静惟泉水淙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饱览群书亦或是身怀绝技的人,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惊艳,深山因此成了他们眼中的世外桃源。

古往今来,有能力的人,总热衷于找寻一处别具一格的居住地。环境优美、隔绝世俗喧嚣的深山,自然是首选。住在这样的地方,高兴了采桑作画,郁闷了独酌赋诗,千古名篇,就在日常的喜乐愤郁中诞生。

从常人的印象来说,古代的能人隐士,通常具有如下品质: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不愿入仕。

比如众所周知的有鬼谷子、颜回、竹林七贤,更有尧舜时代的“三代宗师”许由。传说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于是后世就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

他们可以说是真正看破生死红尘,以天地为家的与世无争之人,所以能在深山隐居不出。

但还有一种能人,他们之所以隐居深山,只是因为暂时无人赏识,无法入仕,便以避世为名隐遁山林,等待伯乐的发掘。像姜太公、诸葛亮、李白、严子陵等,都是隐于朝野外,却一直在等待独具慧眼的君主们发掘自己的“能人”。

这两类人,是隐居深山的主要群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30

首先,这应该与古代的选才制度有直接的关系。古人寒窗苦读,数十载,为的就是能够他日一朝中榜,飞黄腾达。

然而,古代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条件非常苛刻,考试环境非常恶劣。

在不到两平米的号子里闭门三天,吃喝拉撒睡,不仅仅是学识上的考验,也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考验。多年苦读名落孙山,就去山里静修了。

第二个原因是很多才子怀才不遇,不得不隐居深山。

当年刘备寻诸葛孔明而三顾茅庐。如果不是刘备去请诸葛亮,也许他还隐藏在山野之中。诸葛亮的才能众所周知,但是之前并没有什么经验,曹操不屑于去求。刘备在荆州七年之后请到诸葛亮,可见若是没有遇见一个明主,古代的能人宁愿隐居也不愿出山。

第三,有才之人喜欢躲避清闲。

古代的能人志士非常之多,不仅需要投靠明君,也需要明主懂得识人,还要防范小人当道。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曾经有多飞黄腾达,也很有可能沦为阶下囚。眼看他高楼起,要看他楼塌了……

有些早就看清世道的能人,不参政不议政,每日在山里琴棋书画,岂不乐哉!

隐居山林不仅仅是可以躲避时政格局所带来的灾祸,清幽宁静的山林更能够陶冶情操,为诗词歌赋创作灵感。正所谓久在樊笼里,负得返自然。

古代的能人,想必也早已看清世道。

第2个回答  2018-06-16

中国文化人自古都有隐居深山的传统,像庄子、老子、陶渊明等,都是古代能人里隐居深山的代表人物。那么这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为什么喜欢隐居呢?我觉得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仕途不顺。古人读书都是为了为官出仕。然而在官场做官,不同于在家做学问那么单纯。尤其在古代封建帝制下,官员的抱负能不能得到施展,跟皇帝的胸襟和能力有很大关系。

像苏东坡出眉山,在京做官就是屡遇坎坷,不是被降职到地方去做小官,就是被贬到蛮夷之地。心高气傲的读书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就萌生退意。

官场复杂,不如回归山林田园耕读来得潇洒。但这一类人一般是不能真正安于隐居生活的,他们实际仍然在盼望着得到朝廷的启用,所以也算不得真隐士。

第二种是对局势彻底失望。

这一类能人也未必就是遭到贬罚,相反,他们常常还会得到当局青睐。只是他们对于朝廷局势失去信心,不相信当局能扭转动乱黑暗的社会局势,于是索性躲进山里,眼不见为净。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对曹魏不满,又无能为力于形势,便有不少人选择不问世事,喝酒弹琴。

第三种则是像诸葛亮那样的能人,选择隐居深山,只是韬光养晦,静候时机,为了等一位贤主愿意三顾茅庐,让自己托付终身抱负。

山林里人迹罕至,无人打扰,无论是修行还是修学,都非常适合。

同时,生活在深山里亲近自然,生活简朴,也有利于修身养性。正如诸葛亮所说,“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第3个回答  2018-10-29

‍‍神仙里有姑姑和姑父缠绵青丘,侠客中有杨过与小龙女双双归隐,真真是羡煞旁人的一对璧侣。不仅书中杜撰常有这种浪漫的结局,古代文人政客最后归隐的也不在少数。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片田园,悠然自得,乐的自在。那么为什么古人都喜欢隐居深山呢?

首先,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爱丘山”的本性,古代能人为了青山绿水而隐居,这类人热爱自然,享受山林的无限风光,向往自由,活的无拘无束。 所谓,生活就是蓝天白云、高山流水,就算突然暴风雨,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一次自然“梳妆”。

然而,仅仅因为山林风光隐居的能人其实很少。比如著名诗人陶渊明,几番入世后最后放弃官位,归隐山林;再比如诸葛亮,襄阳隆中的茅庐也不过是暂时的避世而已。这些人,往往满腹才华,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生活或不得志,或厌倦红尘官场,最后择一处静地、选一番良景,远离苛捐杂税,市井喧嚣,尔虞我诈,逍遥自在;放眼望去,可能满眼庄稼任你收割,满树果蔬任你采摘,满林子野味随便狩猎……

其实,古代的生活成本和科技有限,隐居生活比普通生活要舒服得多了。古人避世的原因,跟现代的我们也有相通之处,古人各种不得志,如同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谁不想去放松下自己呢。所以,归隐深山,又是多少年轻人的向往啊。

当然,今天再谈隐居不太现实,生活水平提高了,原始的农耕生活早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但是,小伙伴们感到工作疲惫的时候,来一趟说走就走的山林旅行,或去一趟男耕女织的采摘园,还是分分钟可以实现的。

第4个回答  2017-12-14

一般隐居深山的都是淡泊名利的那些人,他们隐居,就是不想要再去掺和世俗中那些关于权利、金钱的争抢吧。

就像陶渊明,在他深入官场的黑暗以后,看破了名利,最后就开始他的隐居生活。还作下广为流传的诗句如《归园田居》、《杂诗》等。隐居为的就是追求自由自在的闲适生活。

虽说大隐隐于市,但是只有深山老林中的那种宁静才能让人真正平静下来。特别是有的人曾经盛名在外,不想再让人寻到他的踪迹,所以归隐深山不失是一个好的办法。

要不然,随便就有人去找他。说句不好听的,那不得被烦死,本来是想隐下来,时不时就有人找你去出谋划策,是可以拒绝啦,但是每天有人登门拜访,能不烦吗?

而且,隐居就是为了变相告诉他人,你不要再来烦我啦!我都隐居了,我真的什么都不管了。我想这也是能人喜欢隐居的一个原因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