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磁场分区及其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关系

如题所述

观测平面上的ΔT磁场是斜磁化影响下的磁场值,加之地质情况的复杂性,所以引起的磁场也是多变的。不同的磁场特征,反映了区域地质构造、断裂及岩浆岩活动的差异,可见区域磁场特征是一定区域地质构造的总体反映,因此根据磁场的强度、形态、规模、方向、紧密程度、正负出现的规律划分地质构造单元是有前提的。

河北省位于中朝地台北部,仅西北康保北部和东北围场北部的小部分地区跨入了内蒙古华力西晚期褶皱带,其分界线在康保-围场深断裂一线。中朝地台在河北省划分为4个二级构造单元。从1∶100万(由1∶50万图缩制)航磁ΔT场图上看,河北省磁场总的趋势是东南部平原及海区磁场强度较低,梯度较缓,呈宽缓的大面积分布的正负相间的低缓异常,异常排列松散,走向为北东向;西部和北部山区磁场强度较高,梯度较陡,是正负异常紧密排列的复杂磁场区,异常走向在西部主要为北东向,在北部主要为东西向,但也有局部北西向、南北向及北北东向者掺杂其间。与4个二级构造单元相对应的磁场特征也各有不同。

(一)冀北复杂正磁场区(Ⅰ)

是一个以正磁场为主的高值异常区,磁场强度较高,一般在100~300nT,最高500~700nT,梯度较陡,区域异常呈带状展布,异常走向以东西向为主,其次是北东向,个别为北西向。总的来说,高值的区域正磁场反映的是稳定的基底隆起区,其上叠加的高值部分是磁性岩浆岩体及火山岩盆地的反映,这一区域与内蒙地轴甚为吻合,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区,与三级构造单元也基本对应。

1.康保负磁场亚区(Ⅰ1)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张北以西,即大同-大仆寺旗断裂以西,这一磁场区大部位于内蒙古境内,在河北省只是其东部边缘,异常区主要是平缓的负磁场,在兰城子以西是大片开阔的负磁场,走向东西,宽度在50~60km以上,负磁场的南部为一东西向的正负交互异常带,此带向西延伸至内蒙古大青山地带。

本区变质岩系组成的磁性基底为新太古界及古元古界地层,局部凹陷内有中、上侏罗统火山岩系及含煤建造,区内绝大部分地区为第四系覆盖,南部有第三系汉诺坝玄武岩分布,负磁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本区变质岩和岩浆岩磁性均较低,加之被第四系所覆盖,而且越向西覆盖越厚,致使磁场越向西场值越低。南部的磁场升高带是与磁性基底的隆起和东西向的岩浆岩侵入有关,如在尚义东北和土城子西南是两处较高值的正异常,附近分别有老地层及岩浆岩出露地表。

这一磁场区与三级构造单元的张北台拱基本对应。

2.沽源变化正磁场亚区(Ⅰ2)

位于康保负磁场亚区以东、尚义-赤城-丰宁-隆化断裂(这条断裂在航磁图上以连续的负磁场或降低磁场为特征,反映了断裂破碎带的磁场)以北,井陉-赤城-御道口断裂(此断裂在航磁图上以北东向的串珠状正异常带为特征,反映了磁性岩体沿断裂侵入的磁场)以西地区。与三级构造单元的沽源陷断束范围大体一致。

本区磁场以正值为主,只零星分布小范围的负场,宏观来看正负异常以东西向分布为主,南北各为升高磁场带,中间为一降低磁场带。该降低磁场带位于黄盖淖—沽源城—四岔口一线,西与康保负磁场区相连,但范围和强度则远远不及前者,确切地说就是一个低值的不规则的正负交互磁场带。

本区在太古宇磁性基底之上覆盖着大面积的厚度较大的上侏罗统及下白垩统的酸性至基性的火山岩系,累计最大厚度近万米,由于磁性基底深陷,故呈降低磁场,而磁性火山岩的叠加形成了杂乱的低值磁场。北部的升高磁场带强度较低,连续性差,这里磁性基底可能较浅。南部升高磁场带是由变化的正磁场组成的高值磁异常带,总体作东西向展布,很少有负场出现,这里位于尚义-赤城断裂的北侧,有新太古界变质岩出露地表,正磁场主要由它引起,另外所出露的岩浆岩体都形成了局部强的叠加异常。在此正磁场带上叠加规模最大、强度最高的是沿青羊沟—独石口呈北西向分布的一个高磁异常,推断为深部中酸性隐伏岩体引起。

3.围场变化正磁场亚区(Ⅰ3)

位于沽源变化正磁场亚区以东,尚义-赤城-丰宁-隆化断裂以北地区,与西部磁场区以明显的北东向狭长正异常带分开,这就是井陉-赤城-御道口断裂在这一段的反映。

本区磁场特征也是以高值正磁场为主,在围场城以南,是近东西向展布的高值正异常带,很少有负值场,处于三级构造单元围场拱断束的范围。

这一区域南部是大范围新太古界变质岩出露区,越向北老地层只零星出露,而代之以大片的侏罗系地层覆盖,中酸性岩浆岩分布也很广,由于磁性岩浆岩沿北东向断裂侵入,致使高值叠加异常呈现了北东向的展布,尤其是在凤山—张三营一线,北东向的高值异常尤为醒目,地表虽有白云山等花岗岩体出露,但异常范围远大于出露的岩体范围,推断这一带深部还有更大规模的磁性侵入体存在。

在围场城以北随着正磁场强度的逐渐降低,出现了宏观为东西转北东向的断续负磁场带,这一地区地表不再有老地层出露,而是大片的上侏罗统及下白垩统喷出岩,由此可见侏罗纪以后围场北部地区逐渐下陷,磁性基底埋深增加,致使该区磁场强度锐减,后期的磁性喷发岩引起了小范围的异常,形成了不规则的正负相间磁场。围场以北属于内蒙古-兴安褶皱带,通过围场城北的康保-围场断裂带,从磁场分布来看,这一线确是一条磁场分界线,其南部为高值正异常带,反映的是内蒙地轴的磁场特征,北部为低值的正负相间磁场,磁场特征的不同,反映了地质环境的差异,故作为两大单元的分界是有前提的。

(二)燕山正负相间高值磁场区(Ⅱ)

航磁异常总的来看是一个正、负异常相间排列的高值异常区,异常强度一般±100~±300nT,与二级构造单元的燕山台褶带范围基本一致。在此磁场区内部磁场特征还有差异,在西部及北部磁场正负相间以正磁场为主,排列紧密,呈近东西向分布;东南部以负磁场为主,强度一般-200nT左右,局部-300~-500nT,间有一些小范围的等轴状及长条状的升高异常;强度200~500nT不等,西南部则呈现北东向的带状正异常。复杂的磁场面貌反映了本区是个活动剧烈的构造单元,进一步分以下区带。

1.宣化变化正磁场亚区(Ⅱ1)

位于怀安、赤城、蔚县包围的倒三角形地带,整个正磁场带沿蔚县、宣化、赤城一线作北东向分布,但在带内升高与降低磁场则呈十分规律的东西向相间排列,明显地展示出5条东西向的高值异常带,呈雁行排列。在正异常带的西北及东南分别为张家口和涿鹿两个负异常带分布。

本区北部崇礼、怀安一带分布着大范围的迁西群变质岩系,东南部除零星分布有老地层外,主要出露的是中、新元古界和侏罗系,第四系也较为发育。正异常带在宣化东北有两条东西向正异常,强度较高,梯度较陡,与出露的基底地层吻合;宣化西南有3条东西向正异常(最南的一条进入山西广灵、浑源一带,规模较大,强度较高),在省内的两条较为低缓,地表为中、新元古界及第四系覆盖,异常无疑是由深部的基底引起。可见本区的区域异常主要反映了磁性基底东西向的构造特征,由于本区的岩浆活动在河北省来说是较弱的,因此所保留的东西向磁场特征也较为明显,两侧的负异常范围较大,系断裂构造使基底下陷成为山间盆地,充填了较厚的第四系沉积所致。

另外在怀安城北部还有一处正异常,也为东西向,与出露的老地层相吻合,其北部的负异常向西南延伸较远,是大同-太仆寺旗断裂在这一段的表现。

2.北京带状正磁场亚区(Ⅱ2)

位于宣化磁场亚区以东,京广、京通线以西,走马驿以北的广大地区,与三级构造单元的军都山岩浆岩带大体相符。

本区磁场特征是高值的正异常沿其长轴方向组成一个十分醒目的北东向正异常带,而低值的正磁场则显示东西向分布,如走马驿—定兴及大河南—房山都有明显的东西向低值正磁场存在。

区内仅在南部和北部有局部的老地层出露,多为中、新元古界及侏罗系盖层分布,东南部为巨厚的第四系沉积区。本区磁性基底埋藏较深,构成了平缓低值的背景磁场。由于沿井陉-丰宁-御道口断裂自南而北有王安镇、大河南、大海坨、八达岭、猴顶山等一连串已出露的较大规模的中酸性岩体以及未出露的隐伏岩体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岩浆岩带,从而产生了北东向的高值正异常带。

从异常展布情况看,以王安镇、大河南、大海坨岩体对应的高值异常带是一条主异常带,此带连续性较好,主要反映了出露规模较大的中酸性岩体。在其东南侧相距约50km,还有一条沿北东向排列的串珠状高值异常带,它们与高碑店、房山、阳坊、八达岭等岩体相对应,可能是另一条岩浆通道的断裂。在两条北东向平行断裂及侵入岩所反映的高值异常带之间多处出现低值正磁场相贯通,如高碑店—紫荆关之间已证实为一岩浆岩带;大河南岩体北端与八达岭岩体之间,航磁异常是相连的,地表也有小岩体出露,可见深部也是相连的;房山岩体西部的低值正异常的存在,可能是该岩体在深部向西与大河南岩体相通的反映。

3.承德正负紧密异常亚区(Ⅱ3)

位于北京磁场亚区以东,围场磁场亚区以南,东南边界在蓟县、承德、平泉一线,这一线是一条正、负区域磁场的明显分界线。本区磁场的主要特征是异常强度较高,梯度较陡,正负异常相间且排列紧密,异常走向基本上为东西向,并有北东向转变的趋势。

区内出露地层以太古宇片麻岩为主,其次是各期的从超基性到酸性的侵入岩,局部有中、新元古界和侏罗系分布,古老的片麻岩系是磁性基底,但其磁性并不均匀,加上后期断裂切割破坏以及各种不同磁性岩浆岩的侵入,造成了本区甚为复杂的磁场面貌,但东西向的特征并未改观。

本区西南部平谷县城的北部有一处正异常近东西向,范围40km×15km,地表为中、新元古界沉积岩系,并有小的中酸性岩株及局部粗面岩出露,推断深部有磁性岩体赋存,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

4.冀东变化负磁场亚区(Ⅱ4)

西北界与承德磁场亚区接壤,东南界在蓟县、宁河、乐亭一线。本区以广阔的负磁场为主,其间有一些规模较大的长条状正异常及规模不大的等轴状正异常叠加其间。异常方向以东西向为主,向东逐渐向北东方向偏转。

本区的北部兴隆—宽城一带是燕山沉陷带的中心地带,地表以中、新元古界和侏罗系为主,约各占一半,少有老地层出露,说明这一带无磁性的盖层厚度较大,磁性基底埋藏较深,形成了区域性的负磁场,地表的侏罗系虽有不均匀的磁性,但也不足以引起区域性异常。等轴状的叠加异常,系由寿王坟、马家沟、棒锤崖等侵入体引起。喜峰口—郭杖子的北东向狭长正异常系由断裂抬升的基底变质岩引起,是豆子沟-北大岭变质铁矿带的所在地。

本区中部属于马兰峪背斜和山海关隆起地区,老地层广泛出露。这一区的磁场特征是正磁场和负磁场均呈大片展布,正异常多为东西向,是富含变质铁矿的老地层的反映,负异常由断裂带(燕河营-建昌营-喜峰口断裂)基底下陷及岩石破碎等因素造成。

遵化—迁安一带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正异常区,可分为3个部分:

1)迁安异常:近等轴状,强度较高,这里片麻岩直接出露地表,是著名的水厂-大石河-木厂口变质铁矿区,显然异常是由磁性基底及其密集分布的铁矿所引起。

2)遵化-迁西异常:呈东西向伸长的弧状展布,异常中心位于马兰峪隆起的南侧,背斜轴部薄弱地带由于一连串弱磁性酸性岩体的侵入而呈现负值磁场。正异常所对应的变质岩系中磁铁矿广泛分布,其强度和迁安异常相近,故它们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

3)火石营异常:位于迁安异常西侧,遵化-迁西异常南侧,强度较前二者为低,是一个宽缓的正磁异常,规模较大,推断由深部老地层及变质铁矿引起。

本区的南部唐山—昌黎一带是以负磁场为主的正负交变磁场,其特征是负磁场呈大片展布,正异常为低值多峰且组合成带。全区为第四系覆盖,正异常带处在昌黎—滦南一线,由隐伏的变质岩系中滦县铁矿带引起。南套以北的异常大都作过查证,均由不同规模的铁矿引起。负异常是基底下陷的表现,西部的负异常是开滦煤盆地,东部的负异常是乐亭盆地。

(三)太行正负相间磁场区(Ⅲ)

航磁异常是以正磁场为主的正负相间磁场,异常强度北低南高,梯度较缓。区域异常外形开阔,规模较大,一般强度50~200nT,高值异常带走向北东,极大值500~600nT,低值磁场有东西向展布的显示,反映为两级叠加异常。此区与山西断隆二级构造单元的东缘大体一致。

1.石家庄变化正磁场亚区(Ⅲ1)

位于走马驿、齐家佐以南,临城以北,京广路以西地区。本区磁场在石家庄以北是正负相间磁场,南部则以正磁场为主,在石家庄东部和西部完全是大片的正磁场,东部正磁场以元氏—曲阳一线为一北北东向的高值带,向东进入平原后强度降低,但低值的正磁场仍向东延伸较远。西部的正磁场向西进入山西境内后强度增高,异常形态也更加完整,异常方向更加接近东西向,宏观上看以石家庄为中心存在一个东西向的正磁场带,可能是强磁性基底或东西向隐伏岩浆岩带的反映。本区的中部是井陉-赤城断裂通过部位,使正磁场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出现了一些不规则的分布近南北的负异常区。

本区范围大致与三级的五台台拱的南段及太行拱断束的北部相对应。地跨阜平和赞皇两个基底隆起区,石家庄以西虽为无磁性盖层分布,但在获鹿—井陉间却分布着两个北东向的正磁异常。在南部临城、内丘一带,地表为变质岩,却反映为一条近东西向的负异常带,宽度在30km左右,显然磁场特征与地表岩性的分布并不完全对应,而磁场是反映一定深度内地壳磁性层的总和。

2.邯邢正磁场亚区(Ⅲ2)

位于石家庄磁场亚区以南,向东越过京广线到达平原区的肥乡、威县一带。呈一北东向的高值磁场区,强度以东北部最高,向西南递减进入山西、河南境内。这个高值磁场区由大致平行的两条正异常带组成:西北侧一条是邢台-涉县正异常带;东南侧一条是磁县-威县正异常带。

本区北部为赞皇隆起,老地层出露地表,南部为武安凹陷,上古生界广泛分布,京广线以东是平原区,异常区跨越了3个地质环境不同的区域,可见异常反映的主要是深部的情况,推断正异常带主要是第四系之下磁性基底隆起或岩浆岩体所致。

西北部邢台-涉县高磁异常带在内邱—武安之间,为一近等轴状的规模较大的正异常,异常南半部范围是邯邢铁矿区,在化极图上于邢台西部形成了一个近等轴状的正磁异常,处在赞皇隆起的南段,与老地层的分布并不吻合,可见邯邢地区已出露的与铁矿有关的小岩体群在深部是一个整体,深部应有一个规模较大的磁性岩体存在。

东南部的磁县-威县正磁异常带,在河北省境内由3个高值异常组成,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广宗-曲周异常、肥乡异常和峰峰异常。

广宗-曲周异常呈一南西膨大,向北东收缩的葫芦状,极大值550nT,北侧有大片负磁场。

肥乡异常为一近等轴状大异常,极大值743nT,东南侧伴有叠加小异常。

峰峰异常处在基岩出露区,地表大部为石炭、二叠系,西部及北部有奥陶系出露,推断为深部岩体的反映,但有形成邯邢式铁矿的地质条件。

(四)平原及渤海湾宽缓正负磁场区(Ⅳ)

这一磁场区与二级构造单元的华北断拗大体相当。航磁是一个宽缓的低值磁场区,磁场强度较低,一般在±100nT之间,梯度甚缓,正负磁场范围都较大,区域异常方向在南部为南北向,中段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北段转为东西向。

本区是第四系覆盖区,磁场特征与燕山、太行区相比较为简单,这是由于磁性地层和岩体深埋地下所致,实际上盖层之下的地质构造还是十分复杂的,航磁异常主要反映了磁性基底断块状升降及岩浆岩带的存在。

1.冀中变化负磁场亚区(Ⅳ1)

分布在京广线以东、沧州隆起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冀中台陷及临清台陷的北部相吻合,负磁场区总体走向为北北东向,是个北北东向的基底凹陷区,由于基底断陷深浅的差异以及火成岩的侵入等因素造成了磁场不规则的变化。区内最醒目的是高碑店-固安-大厂北东向正异常带,以高碑店和固安两处强度最高,高碑店异常已钻探验证在292m以下见变质闪长岩,异常带的东北端是蓟县盘山岩体引起的等轴状异常。故推断这一异常带是一个磁性岩浆岩带的反映。

2.沧州正磁异常亚区(Ⅳ2)

位于清河、德州、沧州、天津一线,与沧县台拱相吻合。是一个北北东向狭长的升高磁场带,是由隐伏在平原之下断层抬升的磁性基底引起。

3.黄骅负磁场亚区(Ⅳ3)

是个北东向平稳负磁场区,西南起于德州以东,向东北逐渐开阔,并伸入渤海,是个基底深陷的凹陷区,与黄骅台陷吻合。

在此负磁场区的东南为一大范围的高值磁场区(即海兴航磁异常),主体在山东境内,化极以后异常中心进入河北境内。三级地质构造单元为埕宁台拱,在该异常区东北方的无5井中,于413m以上为第四系,413~716m为第三系,以下见片麻岩,孔深727m,因此推断异常带由磁性基底变质岩引起,其中可能会有变质铁矿,无5井布在了400~500nT强度处,如在异常中心磁性体深度还会更浅。

4.渤海湾正负相间磁场区(Ⅳ4)

其特征是大片的正磁场及条带状负磁场相间。在本区北部滦县一带有老地层出露,并有规模较大的铁矿,在西南部的海兴地区是个规模更大、强度高的正异常,已有钻孔证实为磁性片麻岩,由此推断渤海湾的正磁异常也是磁性基底突起的反映,负异常则是基底凹陷区,是油气藏分布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