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后期破辽国一个好汉都没有死,但为什么破方腊却死了这么多人?

如题所述

《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各路英雄豪杰先后聚义梁山泊,高举替天行道的大旗,展现了当时北宋末年的黑暗朝廷和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同时在招安后众英雄破辽一人未损,而破方腊却死伤惨重。

南征方腊的战争中,梁山一百零八将阵亡59人,病死11人(含坐化的鲁智深),总计死亡70人。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伐田虎、征王庆的二十回是后来插入的内容,可以忽略不考虑。公元1122年十一月,梁山军马平定辽国班师回朝;公元1123年一月,梁山出兵江南攻打方腊。可见中间是没有时间来征讨河北田虎、淮西王庆的。其次,从根本上来说,梁山南征方腊之战和先前历次战斗的性质是不同的。

江南征方腊之前,方腊已经占据八州二十五县,都是歙州、睦州、杭州、苏州、常州、湖州、宣州、润州等江南繁华发达地区,并对江北重镇扬州虎视眈眈。同时方腊政权的将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丝毫不逊于梁山一百零八将。地利上,方腊军处于守势,更熟悉江南风土人情,能够以逸待劳地抵抗宋军。而且二者之间没有和平共处的可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梁山不灭了方腊就不能洗白上岸,所以不可能与之妥协来避免战争;也不能像以前的战斗一样通过投机取巧的手段轻松地消灭方腊,只能打硬仗、拼血肉。所以巨大的伤亡是不可避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水浒传后期破辽国时候大获全胜,所有好汉都没有损失,但是在破方腊的时候却是死伤惨重,按道理说是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的,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宋朝过于轻敌了。当时的宋朝大大高估的辽国的实力,所以花费大把精力去筹谋和准备,他们认为辽国是一块硬骨头,必须要多方面考虑才能取得胜利。而且当时的辽国其实主要的精力不在宋朝身上,所以一个准备充分一个没做好应战的准备,所以宋朝在攻打辽国的时候能够大获全胜。这也是破方腊失败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们压根没觉得方腊有多么难破,加上赢了辽国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宋朝觉得难攻克的辽国都拿下了,方腊根本不在话下,所以过分轻敌,导致他们在和方腊的战争中损失惨重。

其次,宋朝内部不和。当时的宋朝,内部出现了很多矛盾,根本没有攻打辽国时候那么团结了。而且当时的好汉对招安非常不满意,因为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却没见到任何封裳,自然热情就没那么高了,内部矛盾加上好汉们积极性不高,攻打方腊的时候能够全员出席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想赢就不太可能了。

还有,就是方腊有较好的影响力,声誉较好。在北方驻扎多年,当地非常拥护,而且方腊的地势也很独特,可以说是非常难攻打了。

因此,宋朝当时攻打方腊人员伤亡严重也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是单方面导致的。

第2个回答  2019-08-02
看水浒时不知道大家都没有这样的感觉,山上的好汉们前期中期都十分勇猛,攻打曾头市、大名府,宋朝政府派军队围剿,包括接受招安后远征辽国都获得胜利,自己基本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可是到了南下讨伐方腊时,108位好汉通过直接战斗减员五十多位,包括生病的看破苍生的,最后回到汴梁只剩下22位,然后宋江又主动让李逵喝毒酒,然后自己也被毒死了。
第3个回答  2019-08-02
因为实际水浒传是没有征辽这一段故事的。宋辽两国自檀渊之盟之后没有大规模战争。所以一开始的话本家是不会生加这一情节的。后来人为了体现“好汉”的忠义硬加了这一情节。但人物死法后文都已经写出来了怎么办呢?只好委屈辽国了,咱们的“好汉”一个不能死,就把人打败了。
第4个回答  2019-08-02
方腊久居南方,地利人和都有,梁山好汉南征方腊,对南方水土不服,就会造成很大麻烦,再者,方腊实力不俗,在征讨之前就已经是南方的霸主,还对朝廷虎视眈眈,他们也是反抗朝廷,只不过他们无心招安。梁山好汉攻打辽,是假的,历史上并无记载。为了小说的安排,自然大胜而归,而方腊是作者安排的结为,出现损失也是作者安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