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8-24
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清代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曾在文治武功等方面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状态。文学也是如此。无论是诗词辞赋这类传统文学样式,还是小说、戏曲和民间讲唱文学这类俗文学样式,都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各类文体大都拥有众多的作者,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数量之多超过了以往各个朝代,包括它们盛行的那个朝代。各类文体曾经有过的类型、作法,出现过的风格,清代作者也大都承袭了下来。可以说清代文学是以往各类文体之总汇,呈现出一种蔚为大观的集大成的景象。下面,我们按不同文学类型对清初至清中叶文学发展变化作一个简单的概述,同时介绍各体文学的大致情况。
  清代诗歌是比较繁荣的。在清代有诗集流传者,至少在五千家之上,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唐宋。在明清鼎革的社会动乱之际,与当时讲究经世致用思潮相呼应,诗歌创作转向伤时忧世,遗民诗人之呼号、悲愤、砺志,其他诗人之徘徊观望,黍离之悲、沧桑之感,成为清代前期诗歌的主旋律。清初诗歌从总体上说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言志、美刺精神,反映了传统的诗歌审美特征。同时,清代诗人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时常能够独出心裁,力求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来。因此在风格流派上也能够不拘一格,各有千秋。如以追求空灵秀润为美境的王士祯的神韵说,以主张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而时见机趣的袁枚的性灵说,以及既讲求诗法诗格等形式之美,又重视内容上合乎温柔敦厚诗教的沈德潜的格调说,要求外表空灵、内容质实的肌理说。这些主张对当时的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词在元代一度衰落,到了清代出现复兴的势头。这和清代文人普遍爱好雅致的趣味有关,也和他们在压抑的环境中需要一种委婉曲折的抒情形式有关。从清前期到中期,以词名世的文人很多,成就超过了元明。清初有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三大家,形成了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以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词的创作呈现出“中兴”的局面。纳兰性德的出现,被王国维称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随后常州词派的张惠言和周济,提倡比兴,强调词的社会价值,代表了词风的转变。进入晚清之后,词的创作更为繁荣。总之,清人词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所取得的成就来看,都足称大观,再次显示并发展了词的特异的抒情功能。但应该说,除陈维崧外,清人词的格局一般不大,常有很精美细致的抒情文笔。
  清代的散文和骈文都很著名。清初散文一方面存在晚明小品的遗风,如金圣叹、寥燕、李渔等人都创作了不少类似张岱的小品,另一方面,文坛的主导方向,是在理论上恢复唐宋古文的传统,而在创作上愈加偏狭。《四库全书提要》说:“古文一脉,自明代肤滥于七子,纤佻于三袁,至启、祯而极敝。国初风气还淳,一时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矩矱。”文中提到的代表人物,是侯方域、魏禧、汪琬。但这三人的影响有限。到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桐城派出现,才算真正建立了清代正统“古文”的阵营。桐城派的古文理论虽然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要,但也是对历来的散文理论的归纳和整理,并使之规范化。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桐城派在清代也受到不少人的反对,如阮元反对古文而提倡骈文,钱大昕攻击所谓“古文义法”不过是世俗浅薄之论,章学诚专门作《古文十弊》,强调作文必须求实、自然。而袁枚、郑板桥等人的不少短文、尺牍等作品均率意而为,具有晚明小品的韵致。骈文在清代也有新的成就,清代也被认为是骈文中兴的时期,作家辈出,风格流派也不少。清初文人以骈文为寄托才情的文事,从而揭开了骈文复兴的序幕。到了乾嘉时期,骈文大盛,形成了与桐城派古文对抗的局面。这既与清代社会环境压抑、文化学术思潮的复古倾向有关,也和其后汉学兴盛的学风有关。清代提倡骈文的人,既有袁枚这样的才士,也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阮元、洪亮吉、汪中、孙星衍等。他们倡导骈文,不仅是为了重视它作为美文的价值,实际也是有意排斥桐城派迂腐固执的思想见解。尽管这种古雅的文体对作者和读者都要求有更高的学识和文学素养,但在清代毕竟盛行一时,而且经过争论产生了不拘骈散之论,更不失为唐宋古文运动之后的一种历史补偿,对后来的文章,如梁启超的新文体,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戏曲在清代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清初及稍后,中国社会在经历了一次大动荡之后,传奇创作则有了新的发展。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在传奇创作中直接过问当时政治上的重大斗争,写出了《清忠谱》、《万民安》等著名的作品。这一时期著名作家还有朱佐朝、朱素臣、叶时章、张大复、毕魏、邱园等,著名作品则有《十五贯》、《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翡翠园》、《渔家乐》、《琥珀匙》、《如是观》、《党人碑》等。这些作品多为戏班而写作,紧密结合着现实生活,极受观众的喜爱。入清之后,许多具有民族情感的剧作家用传奇从不同的角度对明朝的灭亡进行了总结,表达故国之思。如吴伟业《秣陵春》、尤侗的《钧天乐》等,假借历史人物和虚构的故事抒发对故国的悼念。洪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深刻地总结了明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歌颂了民族爱国英雄,鞭挞了丧权亡国的昏君佞臣,不仅以深刻的主题与强烈的现实感震撼着剧坛,而且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使这两部作品成为我国古典戏曲的压卷之作,标志着传奇创作也走到了最高峰。另外,以李渔为代表的一批风流文人,继承才子佳人剧作的余绪,继续创作着一些既风流自赏,又不违背传统道德礼教的作品,万树、阮大铖、范希哲等人的创作走的也是同样的道路。主要作品有《风筝误》、《奈何天》、《意中缘》、《比目鱼》、《凰求凤》、《巧团圆》、《风流棒》、《空青石》、《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等。乾隆中叶之后,历史进入了“康乾盛世”,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再加上文字狱的叠兴,剧本创作虽然很多,作家也不少,但优秀的剧作却不多,传奇创作日益趋向道德化和文人化,与舞台表演实践严重脱节。从嘉庆年间开始,传奇创作杂剧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几出或十几出成为传奇剧本篇幅的常例,传奇与杂剧的界限日益模糊不清,传奇文体逐渐地消解了。同时,蓬勃兴起的地方戏在与以昆山腔为代表的“雅部”戏曲竞争中,占据了优胜的地位,传奇创作已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了。
  清代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无论是白话小说,还是文言小说,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清代产生了一大批文言笔记小说集,数量之多,超过了唐宋,艺术水平虽高低不等,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大放异彩,成为我国古典文言小说的最高峰。清代白话短篇小说同晚明相比虽有所衰退,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李渔的小说仍留有晚明文学的气息,但单纯从娱乐性出发的意识更强,又时常以正统伦理为假饰,其思想锋芒不能不受到削弱。至于长篇章回小说,更是清代文学的骄傲。明末清初出现了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中间没有什么可以称颂的杰作,只是一些套路化的娱乐性读物。一些历史传奇小说,如《水浒后传》、《说岳全传》等,则较多受到正统意识的影响。到了清代中叶,沿着《金瓶梅》的写实传统,终于出现了中国小说史上两部最伟大的作品——《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前者是我国最成熟的古典讽刺小说,而后者是一部写实巨著,将我国古代小说推上了新的高峰。
清代文学的成就主要是出现在前期和中期。在这一相连贯的历史阶段中,中国古代曾经出现的各种文学样式都有许多创作,都有一些优秀作品。这是其它时代所没有的新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文学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总结。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学就其艺术成就来说并不高,但在外来文化、文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文学无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在发生着变化,透露出时代的新气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