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都听什么戏

如题所述

慈禧爱好戏曲受咸丰皇帝影响很深,当年咸丰逃难到热河时还随身带着戏班子。慈禧后来以太后身份掌权后,对看戏听曲更是入迷,比当年的咸丰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当时的情况,清人沈宗畴在其笔记中记述甚详:

  自慈禧柄政,乃大度其例。一月之中,传演至数次之多,并自编小梨园一部于内教坊。慈禧观戏处,名阅是楼,在养心殿右,距慈禧寝宫约数十步。……戏台方式不甚大,而极华丽,是为宫内之小戏台。戏目慈禧自定,命内监传内务府人员,然后以黄纸大书口传懿旨,演某某戏,分粘之前后台。每一出上,必先有内务府司员二人,朝冠补服,自幕后出,分立台左右,谓之带戏,出止随下。所演多文戏,如《捉放曹》、《定军山》、《红鸾禧》之类。演毕,内务府照例犒赏。其尤负盛名各伶,则慈禧另赏以内帑,多寡无定额。各伶皆至台前谢恩讫,始由内务府人员领之出宫。

  慈禧对听戏很舍得投资,重修颐和园后,她在园里新建了德和园戏楼。“德和”出自《左传》:“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君子听了美好的音乐,就会心平气和,从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慈禧大约也是取这个意思。

  德和园是一个四进院落,占地面积3800多平方米,由大戏楼、扮戏楼、颐乐殿、看戏廊等建筑组成。德和园的主体建筑大戏楼造型奇特,分福、禄、寿三层,戏台的顶板有天井,台底有地井,用来表现戏剧中神仙从天而降、雪花从天上飘下来、鬼怪从地下钻出、地下喷水等场面。关于这个戏台的具体构造,著名文博专家朱家溍在其《故宫退食录》中说:“这三层戏台的最上层叫福台,中层叫禄台,下层叫寿台。寿台是使用率最大的一层。……寿台天花板上有三个天井,在个别戏中的个别场,可从天井口辘轳架系下一些东西到寿台上。寿台台板有五个地井,井口盖板可以掀开,下去都可以通往后台,实际上是地下室,并非五口真的水井。地下室内地面上还有一口真的水井,上面也盖着板,是为了扩大共鸣作用的。地下室内有绞盘,个别戏的个别场子,角色或物可从五个地井口升上寿台。”

  对于德和园大戏台的使用方法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演员要从三层台上翻跟头下到第一层,也有人说扮演神仙的要从天井下来,扮演妖精要从地井爬上来,戏台的上、下场门留给扮演人的艺人出入。后来朱家溍为此专门咨询过曾为慈禧演出的名伶杨小楼,杨小楼听了哈哈大笑,断然否认:“根本没这回事!”

  据清宫史料记载,从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到慈禧去世,共上演过几百出不同的剧目,慈禧在这里看戏多达260多场次。慈禧看戏的地方是戏台正对面的颐乐殿,由后妃、格格、福晋等女眷陪同;看戏廊是王公大臣看戏的地方,光绪皇帝也在看戏廊上陪看。

  慈禧一生最爱看的戏就是《连营寨》,这是一出武戏,讲的是《三国演义》里刘备讨伐东吴的一段故事,由“火烧联营”和“刘备托孤”组成。据清宫《升平署档案》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十八日,《连营寨》在德和园大戏楼首演,谭鑫培饰刘备,杨小楼扮演赵子龙。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慈禧太后特派人到江南置办了全新的行头,包括桌围、椅披、台帐,蜀军将士所穿的箭衣、开氅、坎肩,还有赵子龙的黑字方纛旗、八面斜囊旗、八面飞虎旗,这些崭新的行头黑白分明,煞是醒目,当然价格自然也是不菲。

  慈禧的戏瘾

  清宫内有一个专门管理演戏事宜的机构叫升平署,常年养着御用戏班子,专为宫廷演出。慈禧当政时期,升平署的演职人员大都是宫内的太监,慈禧本人也常常参与曲目的编排,有时甚至还会粉墨登场,自娱自乐一番。德龄公主在《清宫二年记》中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这出戏(指《蟠桃会》)从头到尾我都感兴趣,因为他们演得非常巧妙而逼真。当我知道这戏完全是太监演的时候,我更加惊异不止,想不到太监竟有这样的才能。太后说布景都是太监画的,种种设计都是依太后的主张。这里的戏不是像中国普通戏院里那样,而是依着情节分成好几幕,太后虽没有到过外国,但有不少地方却设计得和外国的剧情相仿,这使我暗暗惊奇。太后喜欢看宗教书籍和神鬼故事,并且常常把它们编成剧本,亲自排演。对于这一点,太后自己觉得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晚年后的慈禧经常召唤一些名伶入宫演出,这些艺人被称为“内廷供奉”,待遇优厚,备受慈禧的恩宠。据一些清人笔记记载,慈禧最喜欢的内廷供奉是老生演员谭鑫培,其演唱抑扬顿挫,宛转缠绵,韵味十足,他的《捉放曹》、《击鼓骂曹》、《武家坡》、《桑园会》、《四郎探母》等戏,也都是慈禧爱看的剧目。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说谭鑫培得了重病,奄奄一息,很长时间没能进宫演戏,慈禧生气了:“这谭鑫培怎么回事?就算病好不了,不能当差,也该进来请个安啊?”谭鑫培只好让儿子背着进宫请安,慈禧对他说:“我不许你死,等病好了好好当差,我还要听你的戏呢。”还赏了宫里的名贵药物给谭服用。说来奇怪,慈禧下令谭鑫培“不许死”之后,谭鑫培竟然不久就痊愈了。为了报答慈禧的“救命之恩”,谭鑫培上演了全本的《四郎探母》,据当时听戏的人说,这是谭一生中唱得最有味的一次。

  由于慈禧的宠爱,谭鑫培在京城名声鹊起,一些王公贵族也争相逢迎,甚至以“谭贝勒”相称。一次,谭鑫培在庆亲王奕劻府上唱堂会,王爷笑问谭:“谭老板今天能不能唱个双出?”谭鑫培开玩笑说:“好啊,哪个大臣给我磕个头,我就唱。”据说奕劻面露难色,这时,素有“旗下才子”之称的内阁大学士那桐走到谭鑫培面前,双膝跪地,恭恭敬敬的磕了个头说:“请谭老板赏脸。”那桐此举不但让主客皆惊,就连谭鑫培也是目瞪口呆,最后自然是唱了双出。

  对于自己喜欢的演员,慈禧太后一般都很宽容。武生杨小楼进宫演出,一不小心将戏台角上的檀香木架子撞倒了,惊驾在当时可是死罪,杨小楼顿时吓出了一头冷汗。但令杨小楼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慈禧不仅没有责怪,还叫着他的小名问:“三元,今儿是怎么了?”杨小楼回道:“今天唱了四出《挑滑车》,实在撑不住了。”最后慈禧赏了20两银子,嘱咐他回家好好休息。

  名丑刘赶三也是慈禧喜欢的伶人,有一次他看见慈禧在台下端坐看戏,光绪在一旁侍立,便现场发挥说:“我这假皇帝还有个座,真皇帝只能在一边站着。”慈禧听了哈哈一笑,忙让光绪坐下。由于刘赶三每次都能逗得慈禧高兴,所以慈禧还特许他紫禁城骑驴,这种礼遇十分罕见,连一些元老大臣都得不到,由此也可看出慈禧太后对戏曲的偏爱。

  老佛爷听戏忌讳多

  慈禧太后听戏时有许多忌讳和规矩,当时给她唱戏的伶人对此都非常清楚。慈禧属羊,看戏时最忌讳提到“羊”字,不但戏名里不能有“羊”,如果戏词有也得改。比如《玉堂春》里有一句:“苏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无还。”为了避开“羊”字,只得改唱:“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谭鑫培曾进宫给慈禧太后唱戏贺寿,慈禧点了一出《战太平》,其中有句唱词是“大将难免阵上亡”。因为是慈禧的生日,“死”、“亡”之类的字眼不吉利,谭鑫培将原词改成了“大将临阵也风光”。慈禧太后听了非常高兴,马上下令犒赏。

  由于经常接触戏曲和伶人,慈禧的艺术鉴赏水平也非常高,她对演员的要求更是严格,咬字、唱腔、身段、穿戴甚至龙套站位都有严格的标准,称得上是个内行,“通天教主”王瑶卿曾经说过:“西太后听戏精,挑眼挑的很服人。”慈禧对听过的戏都非常熟悉,有时戏往往演到一半,就会有太监出来传旨:“某人某句唱错。”因此艺人们进宫演出都很小心,生怕出错。慈禧宠爱的老生谭鑫培有次出错,慈禧大为不满,命他唱丑角扮演猪八戒,最终谭鑫培插科打浑,博得了慈禧欢心,总算没受重责。

  慈禧太后经常请一些官员陪着看戏,宫里叫作“赏戏”。但这些官员必须跪在戏台下的平地上看戏,夏天烈日当头,冬天寒风刺骨,本属荣耀的“赏戏”成了人见人怕的苦差事。太监们瞅准了这是个进财的好门路,于是便给官员们送茶送水送鼻烟,有的还送鸦片,当然不是白忙活,据说有的官员陪着太后看了几天戏,银子就花了好几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1
慈禧太后看京剧几个典故

慈禧太后是非常喜欢京剧的,但是她属“羊”,看戏时最忌讳提到“羊”字。到宫里给她唱戏的京剧演员,不能唱《变羊记》、《牧羊圈》这一类名字的戏。如果戏词有“羊” 字就得改。比如,玉堂春原词是:“苏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无还。” 为了避开“羊” 字,只得改唱:“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
著名武老生王福寿在外边跟人合伙开了个“羊肉铺”,便犯忌了,慈禧从此再不赏他银子。她吩咐下边:‘不许给王四(王福寿)赏钱,他天天剐我,我还赏他?”
慈禧爱看京剧,却从来不把演员当回事,还百般拿演员寻开心。一次郎德山饰演《金钱豹》里的猪八戒,她明知道郎德山是回民,却让他学猪叫。郎德山一听,这不是拿我寻开心吗?我偏不学猪叫,我学羊叫,也拿你开心。
郎德山豁出去了。没想到一声羊叫反倒把慈禧逗乐了。有一次宫里演《翠屏山》,演员正唱着呢,慈禧突然下令停戏,让人把戏提调叫来问道:“今儿这戏是怎么唱的?还想不想当差了?”戏提调挨了骂莫名其妙,不知什么地方犯了忌,后来向人请教,才知道唱词中有一句:“最狠不过妇人心!”
当着太后的面唱这一句,挨一顿骂还算轻的呢!
有一年二月二,清宫里耍龙灯,著名武生杨小楼耍珠子,不慎把戏台角上的檀香木架子撞倒了,人皆大惊。这惊驾的罪过可不轻啊!慈禧立即传杨小楼,杨小楼赶忙跪倒领罪。慈禧开口就问:“三元(杨小楼的小名,慈禧从来都叫演员的小名),你今儿是怎么了?”杨小楼连忙答道:“奴才今儿个唱了四出《挑滑车》,实在有些支撑不住了,才无心惊了驾。”
慈禧听完说:“真难为你了,今后不许应这么多活,赏你二十两银了,回去休息吧!”
接着耍珠子的李寿山一想:这倒不错,不加罪反加钱,我也来一下子。耍着耍着照样把台角的架子撞倒了,人们又一惊,龙灯一停,李寿山被带到慈禧面前,慈禧面带怒气问:“李七,你怎么了?”李寿山一愣,不知如何回答。慈禧说:“你是看三元得了赏,也想试试?你是存心哪。来呀,传竿子!”
竿子就是灌了铅的竹竿,分量重,打在身上特别疼;李赶快求饶。慈禧怒气稍消了些说:“免去竿子,罚俸两个月!”
不料李寿山听罢,反倒赶忙央求道:“老佛爷还是打吧!”
慈禧奇怪了:“你怎么又要挨打了?”李寿山说:“挨打我倒有俸,这一罚,这两个月我全家吃什么呀?请老佛爷还是赐打吧!”慈禧乐了,说,“下去吧,再犯我可不饶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