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沟通这门课有什么实际意义

如题所述

实际意义:跨文化沟通是跨文化管理跨的重中之重。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卓有成效的沟通是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出发点。跨文化沟通这门课提供了解读陌生文化的方法,并把对文化的理解与对具体的跨文化沟通问题的分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沟通,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等因素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沟通可能发生在国际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

扩展资料

跨文化沟通的概念来由

跨文化沟通概念的来由,源于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的交流首先是文化的交流。所有的国际政治外交、企业国际化经营、民间文化交流与融合,都需要面对文化的普遍性与多样性,研究不同对象的特征,从而获得交流的效果。

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新进入的人群,在适应中往往还会遭遇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如今很多政府机构与企业组织就积极研究跨文化沟通。

在以往的国际政治外交活动中,出现过很多受欢迎的领导人夫人,很多积极的“夫人外交”的案例,其根本原因是除了女性的和善角色以外,一般比较了解对方的文化特色,而且交流的民间风格,导致很多积极的效应。

在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中,也有一些失败的案例,比如被写入哈佛MBA案例库的迪斯尼乐园在法国投资失败,就是源于母国文化中心主义,或者“自我参照检查”(SRC)。

即便是同在中国,不同省份,语言可能不同;南方北方也有气候差异、饮食差异,交流中会遇到个性差异,也会出现“水土不服”的说法,其实就是跨文化沟通中的适应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跨文化沟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3
我个人以为每个人之间都有文化上的差异。如果我们能掌握文化差异产生的普遍规律或者差异产生的背景,那么我们就能对与我们不同的文化产生理解,而不是排斥,这样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相处,有利于沟通与交流,减少矛盾,加强合作。
你所学的课程可能更多的指向跨民族或跨国的文化差异,如果你能灵活应用,说不定就能理解婆媳之间的文化差异原因,从而了解她们的心理变化规律,这样你就能很好地处理你老婆与你妈妈之间的矛盾了。
好好学习,必有好处!
第2个回答  2017-05-22
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全球化;外语教学;语言文化;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23-02
目前,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越来越多地高校被开设,既是顺应时代而生,也是如今高校培养人才之需要,本文将从全球化、人才培养、外语教学、语言文化及交际间的关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课程本身的作用及重要性、全人教育观来进行讨论,以期对此课程更进一步地认识。
一、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盛行并成为了描述人类社会跨边界的互动网络不断加强的概念。由于全球化涉及了许许多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化,世界各部分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相互联系与依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民族的本土文化以开放的态势与多样性的异域文化积极交流,使得全球的文化呈现出统一与多样,普遍与特殊。文化全球化时代是国与国之间加强文化交流、并在文化交流中促进文化发展的时代。各国文化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各国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跨文化交际科学研究的跨国合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科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为了更好地处理可能产生的文化碰撞甚至文化冲突,减少摩擦、增进交流和理解,从而使世界多元文化得以和谐共生,展开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及发挥其重要作用显得十分必要。
二、人才培养
当前各种文化之间频繁交流与碰撞,作为一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人所具有的基本的素质就是要有宽广的国际胸怀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如今的在校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至少经过了八年的英语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许多人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却不能与外国朋友进行顺利地交流,不是语言技能本身的缺乏而是不了解对方的文化,缺乏对外语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明确认识,缺乏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因此,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是大学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课程设置要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并将选修课分为三类:语言技能课程、语言文化课程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三类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相辅相成既能培养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给优秀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平台这使得在大学英语课程群中开设跨文化交际类选修课程有理可依。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种国际胸怀和全球视野,建立一种全球思维方式的开放心态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上各种不同种类的文化,尊重和珍惜文化差异,以欣赏的态度学会认识和利用它来创造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机遇,并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原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加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最终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语言、文化与交际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即语言与语言之外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问题,诸如语言与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法律、风俗以至于物质行为、社会制度、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文化现象的相互关系问题。”在讨论两者关系前,首先介绍下两者的定义。现代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的各种定义:“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交流思想、感的情和愿望的非本能方法;语言是人们用惯性的任意性口头听觉符号进行交际和互动的惯例。也存在着一些语言学家所公认的人类语言的一些主要特征,这些特征被包含在这条普遍接受的定义中:语言是一个用于人类交际的、具有任意性的语音符号系统。从其语言功能来说,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文化是什么?H.H.Stern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那么语言与文化是什么关系呢?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动态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语言记录着文化,语言促进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四、外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间的密切关系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外语教学中加入文化元素的必要性。Kramsch指出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交际与文化不可分割,外语学习与目的语文化学习不可分割;束定芳指出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交际能力是获得进一步的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部分有明确职业选择方向的外语学习者为了适应学习结束后职业岗位的要求,如翻译、外事旅游接待、宾馆服务等,需要把某些外族文化项目作为专门的学习内容,如饮食习惯、风俗礼仪等;B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与所有课程相关;Oatey&Franklin也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与其他学科共同完成的。因此,跨文化交际的传授与外语教学相辅相成,都应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共同目标,因为学好一门外语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其文化。此外,语言与文化都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外语教学应帮助学生培养学好一门外语必需的文化意识以及发现和理解文化差异的能力。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应体现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追求工具性和   人文性的统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五、跨文化交际课程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学习策略、跨文化语用能力、跨文化语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各类交际形式有所认识;对相关国家的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更有效地进行交流;预测并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懂得手势和其他形式的体态语;讨论有关文化适应和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其他文化的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原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加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最终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要性
全球化的浪潮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交流、碰撞与融合,如何能更好地应对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碰撞甚至文化冲突,减少摩擦、增进交流和理解,从而使世界多元文化得以和谐共生,跨文化交际学显得尤其重要。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对跨文化的研究与认识会极大地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和平。
六、全人教育观
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源于20世纪六七年代的美国激进的、带有强烈批判主义色彩的教育思想。全人教育致力于把博雅教育和全人教育等先进教育理念引入内地,力求发展出既符合国际潮流和时代需求,又能兼顾中国传统和现实情况的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方法,培养既具国际视野、又有中国本土根基的创造性人才,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全人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博雅教育,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全人教育几个主要部分。就其内涵而言,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即“通德”教育;其次,它是传授广博知识的教育,即“通识”教育;第三,它是和谐发展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人教育就是在通识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全人”或“完人”教育。而跨文化交际作为通识课程,正是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以最终实现对学生的全人教育。
七、结语
跨文化交际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也有相关的专注和教材出版,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设了这门课程,但跨文化交际对高校整体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培养学生的全面性并未受到重视。首先,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非专业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从内容来讲,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和技能教育。其次,跨文化交际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十分重要。我国高校的课程期末大多以闭卷考试为主,呆板的考题(如选择题、填空题)居多,开放性问题很少,而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能独立思考,进一步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使学生具有文化差别意识和培养文化交际能力,能批判性地吸收与引进外来文化,能客观宽容对待文化差异,使学生现在及未来体验诸如运动项目(西方的高尔夫运动、日本的弓道)与艺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民间民俗文化)中,能够对这些具有文化差异的诸多当面反思、分享和交流,最终达至内在的超越。再次,跨文化交际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性,与工具性的其他科目共同对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现实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及与国际的接轨、对通识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是一脉相承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