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愿帮助别人为什么呢?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我们身边就多少有些这样的人,你看到他们只伸手索取,却不予回报。假如仅仅是回报时机不到或者无能力回报也就算了,但往往情况是这些人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应该回报。

或者说他们认为别人帮助自己或者对自己好,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不是因为对方良好的修养或高尚的情操。究其原因,有两点:1,这些人将别人对他/她的好归咎于自身的魅力,别人对自己好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慕或崇拜。说白了就是自恋和自大。2,教育问题,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就是从小的家庭教育没有教会他/她,别人对自己的好再小都是他人的恩泽而非他人的义务。这样的人通常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怕的是这种生活状态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无关), 极少参与家庭劳动,父母也未曾教育感谢的重要性。简单来说,就是父母把自己的无条件奉献子女的观念传输给子女并且将这种观念宽泛化至所有的人际交往。这是家庭教育问题。

小时候父母告诉我,没自己的事别乱搀和别人的事,除了亲戚朋友别相信陌生人。我将信将疑的这么长大了,然后高中暑假第一次自己去北京,认为自己是个大人,谁能骗到我,可能是我太好事,类似的经历从小到大遇见的太多,渐渐地已经形成习惯,就像被虐狂一样,你要是不坑我,我还感觉不舒服呢,你要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做一些最起码的道德的买卖行为,我真是这辈子都会记住你。

“在中国就这样”这是我和朋友每次遇见不公待遇唯一能聊以自慰的话了。然后我每天购物都活在忐忑中,网上购物我要的只是基本符合图片,没有质量问题等最最底线的要求,要是用着舒心惬意,我真是这辈子都会记住这个店和产品了。可是我为什么这辈子购物都要有这种受虐感呢,就像在中国我为什么要求的仅是食品安全而不是好吃呢。也不谁说过,你想改变这个世界为什么不改变自己。我想如果每个人被商家或者他人侵犯了权力,都不会因为怕浪费时间或者金钱而懒得去维权,那么在内心也会发自真心的稍微帮助下正在被侵犯权力的人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从我们胚胎发育开始,我们就在不停接受别人的帮助。公交车上会有好心人给孕妇准妈妈让座,后来好心人会给抱着我们的父母让座,上学的时候司机叔叔会给放学的我们让路…一路走来,在别人的帮助下,我们茁壮成长。

所以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乐于助人,要在适当的时候给别人提供适当的帮助。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我们,都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如果你觉得有的人就是不愿意帮助别人,那除非这个人真的是自私自利到一定境界,除非这个人真的是极度懒惰,那大概问题不是出在这个人身上,而是出在要求别人帮助自己的那个人身上。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当你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颐指气使的语气大概是会让人讨厌的吧,倒不必说多么卑躬屈膝,刻意降低姿态也会让别人感到压力,所以不卑不亢地询问能否帮忙应该还是比较合适的吧。

还有的时候,当有些人习惯性的寻求别人的帮助,把别人的帮助当作理所当然,这种人第一次会有人帮,第二次也会有人帮,但是时间长了,大家也都不愿意去帮助他了。有的人总把“帮帮我又不浪费你多少时间”挂在嘴边,“我弱我有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你凭什么每次都要求别人帮你解决问题,通常这样总是要求别人帮助自己的人,也是不会帮助别人的。

当你觉得别人不愿意帮助你的时候,多想想自己的问题,不要老是把问题怪罪在别人身上,别人帮忙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第2个回答  2020-12-15
三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惹人爱的综合表达

说个人人都遇到过的例子,买衣服。

你们一定会碰到一些服装店导购追着你不停推销而你只想赶快离开这家店,而有一些导购可能没说几句话你就愿意在这家店里继续逛并且心情还觉得很好。

销售确实有「话术」,沟通也有「术」,但还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感受。

同样一句话:「这件衣服挺适合你的。」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消费者购买,加强购买决心,而有些导购说出来感觉恰到好处,而另一些导购说出来就是让你觉得一股浓浓的推销味儿。

这和每个人的长相、对他人情绪把控程度、语言表达方式等等等等一系列因素都有关系,很难说是哪个因素最重要。就像你决定要买一件衣服一样,被激起的「我喜欢这件衣服」的感觉也是综合的,包括店面装饰、衣服材质、当时的心情等等。

所以别人决定帮助你是一个既快速又很复杂的决策,影响决策的因素太多,而决策速度太快,甚至当事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他会帮你或者拒绝你。

一切细节都是关键。有的时候可能就是导购的一个微笑或者一个白眼让你360度转变了念头。

微信对话也是,有些人你不知道为什么就那么不想理,而有些人给你的感觉却是一直可以聊下去。

相信你一定也有过类似的感受。

能力的外显

虽然我并不可能每次求助都会得到帮助,但是回顾我之前的求学道路和职业生涯,许多事情的一路风顺都离不开「贵人」相助。

比如说我曾经找过一个学术大咖写过推荐信,我并不是他科班弟子,仅仅是旁听过一次讲座。当我和他的学生说他给我写推荐信的时候他们都惊呆了,因为他对推荐信的事情非常严谨,很少会去写推荐信,而我只是一个旁听过课的而已,凭什么就给我写了推荐信?

如果他们知道整个过程,就不会这么惊讶了。

我的第一封邮件并没有直接要推荐信,因为我知道这样失败率非常高,一个不了解你的学术大牛,凭什么给你一个小毛孩写推荐信,况且你也没有什么学术成就。我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认真地研读了他所有的论文,和他感兴趣的课题,以及相关专著。自己写了一篇他小论文,发给了他,并提了一些专业的问题。

一来我确定我的论文非常达标,因为写论文是我的强项,二来我确定那些问题也是他本身就很关心的,并非是小白问题,从问问题也能看到一个人对于一个领域的了解程度。本质的核心就是:你需要将你与众不同的能力外显,让他人对你有深刻的认知。

很多大佬喜欢帮助年轻人,不是因为他们指望从中得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因为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真的觉得你值得帮助。他们也会从你之后的成就里取得很大的满足感。

没有能力就去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后通过合适的方式外显出来,别人才会觉得你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

人格魅力

我在读研的时候也经常接到一些邮件询问如何申请我们学校。大部分的邮件我都没有回复,因为指导别人升学真的是一件非常累心的事情,要不怎么会有专业的机构来做这件事呢?

但是偏偏有一个姑娘我就认真耐心地给她写了很长的回复,并且一直和她保持联系到现在。

吸引我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她当时在微博联系的我,除了礼貌可爱的语言以外,她自己微博上画的很多有意思的小画都非常搞笑。当时我就觉得,这姑娘太逗了,我一定要帮她。

这也是一种个人与众不同特点的外显,让别人对你产生「这个人很有趣」或者「好特别的人,我想认识他」的感觉。
第3个回答  2019-11-10
因为意识没有进步,还因为现在的社会太现实了。当你有困难时会肯定别人会帮助自己吗?
所以导致了自私的心态和举止。可以理解也是可以改变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