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跟庞涓同为鬼谷子的弟子,两人是如何相爱相杀的?

如题所述

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

孙膑假装发疯,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

公元前354年,庞涓带兵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第二年,齐威王命田忌做主帅,孙膑做军师,率军救赵。

田忌打算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不同意,说:“我们应当避实击虚,攻其要害,如今我们不如率领大军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一定回师自救。既解除了赵国的危急,又可打击他们,岂不是很好吗?”

田忌听了,连声称好,就按照孙膑的计谋行事。

果然,庞涓丢下赵国,急速回军。走到桂陵,不料孙膑早已在这里设下埋伏。魏军指手不及,被齐军打得大败而逃。

庞涓在作战中,看到齐军战旗上有个斗大的“孙”字,不由得大吃一惊,说:“原来孙膑还活着,我中了他的计了!”


庞涓收拾好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回了大梁。

过了十三年,魏惠王又派庞涓去攻打韩国。韩国抵挡不住,不断地向齐国求救。

这一次,孙膑还是采用桂陵之战的老办法,不去直接救援韩国,却去攻打魏国。

庞涓率领魏军,日夜不停地往回赶,这时,齐军已攻入魏国境内,占领了不少地方。

这次,孙膑制定计策,下令齐军退兵。

庞涓见齐军退兵,就跟在后面,紧紧追赶。第一天,他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只见营地上到处都是煮饭用的灶。他叫人点了一点灶的数目,不觉吃惊地说:“想不到齐军竟有十万人吃饭,人数真不少呀!”

第二天,他又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再叫人一点,发现煮饭用的灶减少了一半。他高兴地说:“看来已有不少齐军逃跑了。”

到了第三天,庞涓发现齐军煮饭用的灶又大大减少了。他更加高兴了,对部下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他们进入我们国境才三天,已有一大半跑光了。”


庞涓命令抛下辎重,只带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击齐军。他哪里料到这正是孙膑用的减灶诱敌之计,引他追击。

孙膑预料他当天晚上可以赶到马陵。于是命令士兵把大树砍倒,堵塞道路,只留路旁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在光光的树身上写了这样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又命军中弓箭手,埋伏两旁,就在那天晚上,庞涓果然赶到马陵。他走到那棵大树底下,见道路被树堵塞,就命人搬树。

他看到树身上好像有字,就命人取火来照。庞涓还没来得及把树上那几个大字看完,齐军已万弩齐发,庞涓身中数箭,自知兵败难逃,就拔剑自杀。庞涓临死时,还不服输,愤愤地说:“想不到叫孙膑这小子成了名!”

从此,孙膑的名气就传遍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09
庞涓与孙膑为同窗,二人一起拜师学习兵法。庞涓后来出仕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
孙膑到魏国后,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当齐国使者出使至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
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于是他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
孙膑与庞涓的故事记载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孙膑与庞涓的师傅是鬼谷子的说法来源于明末小说家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和末清初时人吴门啸客《孙庞斗志演义》等历史小说
孙膑的军事思想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他强调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以强有力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够使国家安定、富强。但是他反对穷兵黩武,指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战必然会灭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
孙膑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做到以战争抑制战争。他指出政治和经济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他又指出民心军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战争必须顺应民心军心,要做到“得众”、“取众”。
第2个回答  2019-12-07
什么叫相爱呀,都男人爱个屁。庞涓是兵败而死的,不同国家对战是必然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