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长的来历?

如题所述

【王保长简介】
民国时期,四川省筠连县现当地人称龙镇的龙镇乡,其第十一保的保长名叫王志鹏。王志鹏生于1924年,长大后身材高大,但因少年出过天花,脸上不幸留下了几颗麻子,所以人称“王麻子”。这与《抓壮丁》中的王保长形象极为相似,电影人物王保长也被称为“王麻子”。王麻子长大后不务正业,经常调戏过路妇女,连他的老婆也是其从云南抢回来的。1942年,龙塘正式建乡,王麻子便到乡公所当上了乡丁;1944年初,他当上第十一保的保长。龙镇王保长曾经受到批斗,上世纪70年代末他才恢复正常人的生活,直到1993年去世。而影视作品中的”王保长“扮演者最有名的是李保田。

【寻根溯源龙镇乡有个“王保长】
“龙镇乡以前也有个‘龙镇王保长’!大家认为无论是电影《抓壮丁》,还是电视剧王保长的故事,都和我们这儿的王保长有一些渊源!”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到筠连县龙镇乡采访前,龙镇当地朋友在介绍龙镇的乡土人情、民俗特产等情况时,提完“龙镇白酒”、“高山老腊肉”、“绿色蕨菜”等土特产之后,总会提到这样一句话。
四川人都知道电影《抓壮丁》,都知道王保长的故事:1964年拍摄的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以辛辣、诙谐的川味喜剧形式,讽刺了当时国民党的征兵虐政。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如“李老栓”、“潘驼背”、“卢队长”、“三嫂子”、“李老大”等形象,更是常常让人津津乐道,主角王保长可谓家喻户晓。可以说,电影中王保长的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称得上经典。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王保长正传》、《王保长歪传》、《王保长外传》等由电影《抓壮丁》衍生出的电视连续剧的不断播出,王保长的故事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是添加了很多故事和情节。
龙镇也有王保长?难道筠连县龙镇乡这个偏远的川南小镇,就是传说中王保长故事的发源地?
近日,记者带着疑问到筠连县龙镇乡探寻“龙镇王保长”王志鹏的真实故事,通过与“龙镇王保长”王志鹏之女王正连及龙镇乡老乡邻的询问交谈,以及众多资料的查询印证,发现“龙镇王保长”的真实故事与电影、电视剧中的“王保长”故事的确颇具重合性。

【故事相似难道是颇多巧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是直接被作为电影《抓壮丁》中‘王保长’进行批斗的。”王志鹏的女儿王正连说,正因为如此,王志鹏才常常被当地老百姓叫做“龙镇王保长”,以表示和电影人物“王保长”既有区别又有渊源。
“民国”时期,现当地人称龙镇的龙镇乡原名龙塘,其第十一保的保长名叫王志鹏。
王志鹏生于1924年,长大后身材高大,但因少年出过天花,脸上不幸留下了几颗麻子,所以人称“王麻子”。这与《抓壮丁》中的王保长形象极为相似,电影人物王保长也被称为“王麻子”。王麻子长大后不务正业,经常调戏过路妇女,连他的老婆也是其从云南抢回来的。1942年,龙塘正式建乡,王麻子便到乡公所当上了乡丁;1944年初,他当上第十一保的保长。
王麻子当上了保长后,成为了龙塘乡这个川南山区小镇上的一个人物,其手下自然聚集了几个兄弟伙,其中跟他贴得最紧的是个驼背,也与电影《抓壮丁》的人物相似,电影人物王保长的“跟班”也是一个驼背,名叫“潘驼背”。不过,王志鹏保长的这个驼背“跟班”不姓潘而姓王,名叫王成兵,被当地人当面背面都是一个长声吆吆的称呼——“王驼背”。王志鹏和王驼背在抓丁派款、借高利贷中经常一唱一和,干了不少坏事。
王志鹏这个麻子保长没什么文化,但十分好面子、讲排场,喜欢结交各路人马,常与三朋四友喝茶、喝酒。其脾气暴躁,一遇到事情尤其爱恐吓人,其口头禅是“老子要办你”。其抓丁派款、吃香喝辣之时,总是时不时要以此为身份的象征:即“老子要办你”!
王志鹏当保长的第十一保,距龙塘乡的街上不到1公里,所以他经常到当时的乡公所门口回龙桥(小地名)边的一家茶馆里喝茶。开茶馆的老板名叫李银武,常放高利贷。王志鹏同李银武一会儿是好朋友,一会儿又相互算计,这又与电影《抓壮丁》中王保长与李老栓的关系近似。李银武有三个儿子,其中老三名叫李立刚,脑子不灵活,有点闷,与《抓壮丁》中的李老栓之子“三娃子”也很相似。
另外,电影《抓壮丁》中没有说明故事的发生地点,但后来拍摄的几部电视连续剧把故事发生地定名为龙隐镇,这又与龙镇名称相似。如此多的巧合,不禁让人感叹!

【迎接解放曾经被定格“王保长”】
王志鹏当保长的后几年,正值国民党为发动内战大肆强行征兵的时期。王志鹏作为保长,抓丁派款十分卖力。
“当时抓壮丁非常残酷,一抓到便用绳子一串串绑起,然后集中关押起来形同囚犯。等到凑够抓人的人数后,再一起押往县城,最终送上前线当炮灰。”
龙镇乡93岁的老人李奎安说,在1946年,筠连县筠连镇下墩坝(小地名)曾发生青年男子挥刀砍掉自己的右手食指的事件——因没有了食指就不能使用步枪扳机,才能逃脱被抓壮丁的命运。抓壮丁的残酷,由此可见一斑。
在电影《抓壮丁》之后拍摄的电视剧《王保长正传》中,电视人物“王保长”最后的结局是:迎接解放,而“龙镇王保长”王志鹏最终也迎接了解放。解放后,王志鹏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作战。三年退役回家后不久,王志鹏遭到了批斗。
“上世纪六十年代,龙镇街上挂出了‘深入揭露坏分子王志鹏充当伪保长抓壮丁迫害人民的万恶罪行’的标语,当时他是直接被作为电影《抓壮丁》中‘王保长’进行批斗的。”王志鹏的女儿王正连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龙镇王保长”王志鹏才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直到1993年去世,其生活一直十分清苦。
“正是因为电影《抓壮丁》和由其衍生的许多‘王保长’电视剧的拍摄、放映、播放,让很多人记住了王保长;也正是由此,‘龙镇王保长’王志鹏才被定格为现实中的‘王保长’,并受到了批斗。”当地群众说,王志鹏被称为“龙镇王保长”,正因为其故事和电影人物的太多“巧合”,促成了他被定格为电影中的“王保长”,从而改变了其人生轨迹。
( 张择君 温涛 王成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刘希蒂 摄影报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2
6旬老人:“王保长”的原型是我爹电视剧《王保长》中,“天下第一保”“王麻子”让人啼笑皆非。近日,有读者打进本报热线,称历史上确有个“天下第一保”,但他不是“王麻子”,而是邛崃市水口镇金山村(解放前称“彭家营”)当年的保长彭天禄。打来电话的不是别人,是彭天禄68岁的儿子彭中良,他肯定地说:“我父亲才是‘天下第一保’1  彭保长PK王保长,谁才是“天下第一保”?近日,水口镇政府、金山村村委会会同 邛崃市有关部门组成调查小组,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和对数位老年人进行了走访,印证了“天下第一保”就在邛崃市水口镇。  儿子讲述  家中曾挂“天下第一保”金匾  据彭中良称,父亲彭天禄生于1915年,当时是彭家营山区的大地主,家有良田上千亩,家中光碾磨就有10多座。父亲还经营烟草、米庄等生意,并召集上百人组织了地方武装。1941年,父亲调动自己的地方武装,配合邛崃县时任县长任和平成立保安队前往彭家营山区去剿匪取得胜利,任县长大喜,于是封彭天禄为彭家营分管8保的保长。  彭中良回忆,父亲被授予为“天下第一保”,并赐予金匾一块。“当时,这块上书‘天下第一保’的金匾就悬挂在我家大门上1彭中良说,但1951年父亲死后,这块金匾连同家中的另外10多块木匾,被拉到水口乡一并烧掉。  史料查证  彭天禄设宴3天庆贺殊荣  为了查清这一史实,水口镇政府、金山村村委会会同邛崃市有关部门组成的调查小组,进行了多方核实,印证了《王保长》中“王麻子”的故事原型———“天下第一保”就在邛崃。  在邛崃市市委、政协联合编著的《邛崃文史资料》一书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民国32年(1943年),彭家营分管八保的保长彭天禄因与烟民种分烟(按种植面积与种植户各得一半)和收烟泥金(税)以及贩卖鸦片生意发了财。在一次成都开会中,国民党彭焕章师长动员彭天禄捐款购买飞机抗日,彭天禄在宴会中即兴表态,把贩卖鸦片所赚的价值20万大洋全部捐给国民党购买飞机……蒋介石获悉后,即授予彭天禄为“天下第一保”,并送予金匾题词为“天下第一保”。彭天禄在邛崃设宴三天庆贺这一殊荣……  昨日下午,记者在水口镇金山村找到了两位当年熟识彭天禄的老人:89岁的汤金章和80岁的王连刚。两位老人清晰地记得彭天禄被封为“天下第一保”前前后后的故事。王连刚老人告诉记者:“我小时候也看见过那块金匾,就挂在彭天禄住的房子的门上方。”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0
此人姓王,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实行保甲制度,六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在其他文学作品里可见地保,甲长等称呼,就是这种职位。
保长由秦始皇首创,目的是为了加强管理,实行保甲连坐,就是有十种大罪,一人犯了会连累所在的一保中所有人,除了这十种大罪以外的其他罪行会连累同甲的所有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6-20
王保长是四川地区的一个俗语,多用于形容坏人。王保长,是四川南充电影《抓壮丁》中的角色,由著名演员范伟饰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