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科考,为何会遭到一众文人才子的冷遇?

如题所述

唐朝时期的科考,遭到一众文人才子的冷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从科举本身上来看,唐朝时期想通过科举来及第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是非常难的;第二,因为当时的政治时局。科举考试如同高考一样,从古至今都是许多人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古代选拔官员要通过层层考核,虽然考试的机会非常多,但是要想在万千人马当中挤过独木桥,摘得桂冠考中状元还是非常的难。而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为朝廷不断地输送高质量的新鲜的血液,所以科举历来被统治者深深地看重。

一、中举难如登天

唐朝时期许多想通过科举改变自己命运的文人,几乎都会遭遇屡试不中的折磨。有的在古稀花甲之年才中举,而有的人却终身无法及第。著名的大诗人杜甫和孟浩然都是科举落榜考生。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们的才华能力。所以古代统治者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是非常严格甚至变态的。在唐朝读书人,他们最大的理想与愿望就是入朝为官,在仕途上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科举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打破了世袭制。即,无论你出身贵贱,只要有能力,有才华就有考试的机会,但能否考中就很难说了。

二、唐朝时期科举背后的政治

整个唐朝时期,通过科举考试而金榜题名的考生寥寥无几,甚至少的可以用骇人听闻来形容。在录取进士最多的一年里也只有56人入选。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真的像是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一样,甚至比现在的高考还要严重。特别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代政局动荡也由兴盛而逐渐走向衰弱,科举考试的制度也逐渐无人问津。

科举制在其存在的一段特定时间内,确实起到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以至于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科举制便不再被当时社会所需要,便会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7
唐朝的科举打破了世袭制,寒门子弟和有钱人家的子弟,都可以去参加考试,竞争激烈。当时的科举选拔,一年最多只有56个人才能中进士,难度不亚于上青天。而且当时,很多才子比如像李白、杜甫还有孟浩然之流的也不是靠科举成名的,文人抱团,所以对科举都不热衷。
第2个回答  2020-09-27
可能是因为政局动荡,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静下心来读书的人本来就不多,而且他们在入仕之后的前途也非常暗淡,这样一来就严重打击了读书人的热情。加上当时虽然报考人数稀少,但是这样的考试仍然是年年都举行,这样一来就将原本就稀少的生源进一步稀释。
第3个回答  2020-09-26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时期的科考制度逐渐成为门阀大家的晋升仕途的途径,而且唐朝实力强大,导致才子不需要通过仕途来改善生活,所以会遭到才子的冷遇。
第4个回答  2020-10-04
当时政局动荡,在这样的环境下静下心来读书的人本来就不多,而且他们在入仕之后的前途也非常暗淡,时局动荡的时候,人人都只想着保命,因此没什么人去参加科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