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父亲送给儿子一面“死”字旗,为何上面的话让人热血沸腾?

如题所述

四川,一个以偏安之地却造就了抗日战争期间征兵人数最多也是伤亡人数最多的神奇的省份。

这里不是东北,不是率先被侵略的黑土地;这里也不是华北,不是距离日军挥师南下最近的地方;这里同样不是大上海,没有重要的文人政客聚集;这里只是四川,却有着不输任何地区的抗日热情。

四川不仅出人,还出粮,鱼米之乡自己不留一粒米,全部贡献给了前线的士兵们,贡献的稻谷总数超过了全国的3成;出了粮还不算,还要出钱,八年抗战我国共支出14640亿元法币,其中光是一个四川就出了差不多4400亿元,差不多1/4。

1937年9月5日,成都公园,随着唐式遵的怒吼:"此行决心为国雪耻,为民族争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复,誓不回川!"大军出征了!除开最先奔赴前线的40万士兵之外,川省还在源源不断地往外输送战斗力,有些农家汉子找不到组织,就自己组织起来一同冲去前线,王建堂就是其中之一。

王建堂是四川安县人,家里祖上比较殷实,因此读了几年书找了份教书育人的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建堂那叫一个寝食难安,他心想:"平常我在学堂里教导孩子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真到了天下兴亡的时刻了,我难道要退缩吗?"

不愿退缩的王建堂跟镇上的一帮有志青年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干脆组成了一个100多人的"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又以读书比较多的王建堂为首,一同向安县的县长请命,要去前线杀敌。儿郎们想要保家卫国,这谁会阻止?县长立刻就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改队名为"安县特征义勇队"。

如果事情只是发展到这,那王建堂他们不过是300万抗日川军中伟大而又平凡的那么一批,但就在王建堂他们准备出发前夕,王建堂的父亲王者诚寄来的一份包裹,却给这支队伍平添了几分悲壮的气息,这支队伍也因此扬名。

那个老父亲寄来的包裹里只有一面旗帜,是一面"死"字旗。旗帜白底黑字,正中间是一个大大的"死"字,表示出征儿郎们为了歼灭日军抱着的必死之心。

在"死"字的右边写着一行:"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上尽忠。"左边则更是密密麻麻的一片叮嘱:"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这不仅是一面"死"字旗,更是一块"裹尸布"!

这面"死"字旗当即就镇住了在场的所有人,王建堂看懂了父亲心痛与自豪,不禁潸然泪下。"死"字旗的事迹传播开后,当时的四川省军管区司令立刻派人给王者诚家中寄去了一道光荣牌匾,只见匾上写着4个大字:"父义子忠"。

王建堂跟王者诚父子的事其实只是300万川军当中的一个缩影,这面"死"字旗伴王者诚走过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战役,原旗早已在战争中摧毁,如今只剩一面复刻的旗帜保存在四川建川博物馆中,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