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涨的马拉松经济背后,为何景区频频出镜?

如题所述

5月22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中,发生了172人参赛,21人遇难的惨烈事故。事件发生后,“马拉松”三个字在热搜居高不下,民众的讨论度也伴随着事件调查结果的一步步披露而不断攀升,而此次事件的主要发生地黄河石林景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截止目前,该景区已经紧急闭园。
迈点注意到,早在此事件爆发之前,马拉松就已经成为各地景区的“常客”。据马拉松报名报更新的《2021年全国马拉松赛事日历》显示,自5月起,下半年有超过95场马拉松赛事正在筹备报名中,其中以景区为依托的超过半数,包括已经举办过的延安黄龙森林马拉松、芜湖·商周半程马拉松、荣县大佛半程马拉松、黄山·歙县新安江山水画廊国际马拉松等,这些景区马拉松主打体育+旅游的活动形式,运动员可通过自主报名参与,不过因为比赛人数有限额,所以经常会出现报不上名的现象。“想跑也跑不上。”位于上海的马拉松达人小贝曾在公共平台无奈表示,“根本抢不到报名的名额”。
在这供不应求的赛事背后,是爆发的马拉松经济,而这,或许也是文旅景区果断“牵手”的原因之一。
文旅景区为什么选择马拉松?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马拉松早已不再是小众的赛事,长跑作为一种可以健身减脂、调节身心的运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自33岁便开始跑步的村上春树特地写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毫不避讳的表达对长跑运动的热爱。而伴随着跑步运动的爆发,极具挑战的马拉松赛事也成为众多跑步爱好者关注的对象。
据中国田径协会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蓝皮书》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国内马拉松赛事直线上升,仅2019年全国范围内共举办规模赛事1828场。而田径运动联合实验室发布的《2020中国马拉松跑着研究蓝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参加全马和半马人次已经超过210万。在跑步规模赛事数量和参赛者增势势头良好的双重驱动下,催生了马拉松的千亿市场,此时,作为拥有天然地理优势的文旅景区自然成为赛事链接的首选。
▲ 图片来源:《中国马拉松跑者研究蓝皮书》
而对于景区来说,马拉松赛事的成功举办拥有相当明显的直接收益:其一是赛事参与者的直接消费。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大型城市马拉松旅行参赛者的人均马拉松旅游消费在3000-4000元之间,不少跑者会选择在比赛当地安排旅游行程,由此拉动当地旅游、住宿等产业发展,带来机票、高铁、酒店等订单数的攀升。其二是马拉松赛事具有天然的宣传效应。伴随着朋友圈、视频号、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广泛应用,以马拉松赛事为载体也增加了文旅景区自身的曝光度,有利于推动景区旅游转型升级;其三是长尾效应明显。马拉松并非一锤子买卖,它对当地体育市场消费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以2016年9月贵州黔东南的从江县举办的半程马拉松赛为例,其接下来的国庆黄金周7天内,从江县从接待中外游客32.6万人次,同比增长9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85%。
不过尽管优势不小,但当下的马拉松市场仍面临种种发展难题。业内人士表示,当下马拉松运动逐渐变热,全民“办马”风潮兴起,但行业却正在加速“粗放式”发展。
马拉松+景区警钟已响
马拉松作为一种新兴的“路跑文化”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紧接着80年代的欧洲也出现了跑步热潮,90年代开始风靡亚洲,近几年才开始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文化之一,而无可避免的,中国的路跑赛事发展呈现起步晚、组织发展不完善、规模小等特点,而这种并不成熟的商业模式正在井喷扩张,文旅景区在承接类似的路跑赛事时,面临的挑战也就极具提升,这次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便是一个“血的教训”。
事实上,尽管参赛者流落南方在《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文中深度还原整个过程,认为最大的问题出现在了突发的极端天气上,但在事件发生之后,关于“天灾还是人祸”的责问并未停止,而根据当下新闻披露的细节来看,部分问题并未得到最终解答,从中也折射出当下马拉松+景区背后的问题所在。
首先是面对不同类型的马拉松赛事,文旅景区适配度流于表面。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定义,路跑赛事被分为三类:马拉松、个性化路跑赛事以及越野跑。其中越野跑作为难度最大的路跑赛事对场地也有着极大的要求,这种要求并不仅仅包含难度的要求,更多的是的”难度可控”的要求,即路跑难度可达到越野跑的标准,但危险是可控的。
其次是产业管理体制不尽完善,运行机制不够顺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气象及地质状况时,文旅景区是否可以与赛事组织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以预测+经验的形式进行赛事把控,并做好风险预估和应急处理等。
最后是产品创新化不足,与文旅景区链接参差不齐,未发挥马拉松+景区的特色优势。当下的景区承接马拉松赛事更多的是提供场地,其路跑文化并未与在地文化进行深度链接,对于大多数文旅景区而言,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更像是一场以千人为单位的“短途游”,未形成系统产业链。
除此以外,文旅景区自身的经济能力也制约了更大型、专业的赛事运营公司的参与。如事件地点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该县在2019年才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据了解,在其招标书发出之后,仅有三家公司投标,均为小微企业。
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暴涨的马拉松经济中一直存在,但因经济势头良好并未得到重视,而今,警钟已经敲响。
未来怎么办?
诚然,对于当下的文旅景区发展来说,体育+旅游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联合模式。很早人们就认识到,体育赛事能给主办地带来很多好处,大型赛事如奥运会、男足世界杯、亚运会等,主办地不但能获得直接的赛事收入,也能借比赛极大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带动持续的旅游热潮。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全国各地便开始因地制宜发展体育旅游,而马拉松作为参赛人数较多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赛事之一,自然获得各个旅游目的地的喜爱。业内人士称,体育旅游作为新兴的产业形态,从目前来看不会因为事故的发生而在整体上停滞不前,但这次极为惨痛的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事必将给整个体育旅游带来深远的影响。
# 多维监管,严格赛事管理制度
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马拉松赛事是政府牵头招标,专业赛事运营公司投标,中标之后则由运营公司进行相关赛事准备,而在这其中政府主办单位以及执行单位(文旅景区等)大多只起到一定的配合作用。但伴随着赛事规模的不断扩大,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多,马拉松赛事将不仅仅是公司行为,政府、景区等多方单位将更加深度的参与进去,并公共完成对赛事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监督,形成严格的马拉松赛事管理制度。
# 风险预估,形成良好预警机制
事实上,所有的户外运动都有一定的风险存在,无论是突发的气象灾害还是地质灾害,对于赛事的影响都是不可预估的,因此在赛事之前,除了需要对气象地质等自然环境进行预估之外,仍需在赛事过程中的比赛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完善赛事前、赛事中、赛事后的的风险预警机制,并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
# 安全第一,完善参赛者身心保障体系
马拉松本身就是一项风险型运动,最直接的莫过于马拉松运动可能超出普通人的生理极限而导致猝死,而类似越野赛等难度更大的赛事机制则对赛事组织者的考验更大。除此之外,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比赛后的心理变化也需重视。因此,未来体育赛事的举办仍应将“人”作为重点,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等,提升安全保障等级,提高服务意识,从而形成良好口碑,实现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健康文化的持续发展,作为体育赛事的一种,马拉松的热潮在短期内并不会冷却,但“蒙眼狂奔”并非好事,景区在承接类似马拉松的赛事之时,仍需考虑自身特点,积极学习和配合,让体育爱好者在得到运动快乐的同时,也能同时将景区文化发扬光大。此时,体育+旅游的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成为一种行之有效且发展潜力巨大的商业模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