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翻译

如题所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翻译是: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一、出处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的出处是《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先秦时期列御寇的著作。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二、赏析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列御寇的简介及典故

一、简介

列御寇,名御寇,是战国时期郑国(今河南郑州)人。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发扬广大,是我国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他著有《列子》,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

列御寇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他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的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尽管当时家无隔夜粮,他却再三致谢,不肯收受实物。

二、典故

1、“列子贵虚”

讲的是列子把荣华富贵看作是身外之物,追求清心寡欲的“贵虚”,所以终身不仕。

2、“列子求道”

是说列子在苦寒的郑国之地,坚守着内心的信念,追求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3、“列子辞粟”

是因为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有人劝郑国执政的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尽管当时家无隔夜粮,他却再三致谢,不肯收受实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