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的《秋思》,写了生活中怎样的细节?

如题所述

诗中的意思是这样的:“洛阳又刮起了秋风。似乎秋风在告诉我让我写一封家书,与家人交流交流,告诉他们我的心意。心事是永远说不完的,但是很无奈太匆忙了,送信人就要出发了,我打开了封好的信封,检查一下自己的心事有没有说完。”


张籍的原籍是吴郡,写这首诗时的时候他正住在洛阳。当时是秋天,秋风激起了诗人在异国他乡的寂寞情怀,引起了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觉,于是他写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怀旧诗。通过对信前信后心情的描写来表达怀旧的深度。第一句解释了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话描述了本书前后的心理活动。写之前,它的意思是“心事有很多很多”,写完后,它的意思是“害怕心事没说完”。

准备走之前又开封的细节生动地体现了写的匆忙总怕没写完的心态,并将其内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想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来的。作为一名客人,当我看到秋风时,我想起了我的家乡,托人帮我捎信。离开的时候害怕错过什么。我打开了好几次。这在诗歌领域并不常见。当然,唐诗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比如岑参的《逢入京使》,和使者就要见面了,不需要纸和笔,就帮我带个口信说我平安就可以了。杜甫写的《春望》作者被困在安禄山所占领的长安,不知道他在战争中的家人是不是平安,他期待着寄一封信来安慰自己。”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乡愁。

这首诗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朴素而曲折。乍一看,它看上去像几个字,但却有着无穷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8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象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

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第2个回答  2019-09-18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在写家信时深感乡思情切,柔情万种,“一行书信千行泪”,说不完,写不尽,其间充满了深厚丰富的感情和难以完全表达的矛盾,又似乎有点“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意味,到带信人要出发了,仍然担心漏掉了什么,觉得还有没写完的,又开封想再添上些,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一细节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典型,看似平淡,却韵味犹浓。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以《唐诗别裁》认为这首诗“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更是推崇备至,以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第3个回答  2019-09-20
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4个回答  2019-09-20
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