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换了5份工作,年轻人为何频繁跳槽?

如题所述

入职、离职、入职、离职……职场中人大都经历过这段迷茫期,而有些人在短时间里不断重复这两个过程,我们形象地将他们比喻成"频繁跳槽者"。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很大原因是由于个人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尤其是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感到十分迷茫,迷迷糊糊地走上工作岗位。这不仅会影响到员工自身的成长,还会给用人单位带来诸多问题。最显著的就是离职率高居不下,说走就走,给企业的人才规划、培训和保留都带来了很多挑战。频繁跳槽有两个原因,一,浮躁心态作祟。二,眼高手低,达不到预期收入。

什么是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及计划。职业规划讲究三者相匹配:社会需求,个人能力和职业兴趣。

为了体验生活:90后大多数人的家庭条件都不错,因此不会有太多的经济负担,在事业上只需要考虑自己的喜好就好,因此责任心不足。职业发展一定是有规律的,频繁的跳槽且没有规划和规律的跳槽,智慧让你不断的累积一些没有必要的经验,只会为以后没有扎实的功底打下基础。像体验生活的这些说法根本就是鬼话,一次两次慎重的选择可以是体验生活,但频繁如此就会让你越来越迷失方向,没有专业性可言。

寻找自我价值:很多在一个新的单位都从事着平凡且碌碌无为的工作,这些看似没有意义且重复的工作就是浪费时间吗?真正的人才是会连小事都能做的很出色的,那些一心想着做大事却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你觉得能带来什么价值可言?

迫于生计,骑驴找马。年轻人初入社会没多久,大多数人经济上并不宽裕,特别是大学应届生,刚刚脱离父母经济的支持,迫切需要一份工作一份工资。这时候很多年轻人就会先随便找一个工作,等缓解了经济压力就跳槽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工资更高的工作。

缺乏经验,委曲求全。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是大多数应届生乃至很多年轻人共同的弱点和缺陷。很多企业招人时过于看重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出现应届生找工作困难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应届生基本没什么选择的余地,只能将就着先做着一份工作。等到他们工作经验愈来愈丰富,自身实力越来越强,他们厚积薄发而跳槽就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6

在我们周围,我们总会发现有一些同学或朋友在不断的跳槽,他们有的一年跳槽一次,有的一年跳槽几次。我曾经试着和他们深度沟通一下,然后他们就告诉了我以下的故事。

其实,很多的爱跳槽的人本身是很优秀的,他们当年在学校或者是在一些领域中他们其实是做的很不错的。但是当从学校转向职场之后,他们就发现其实这个职场并不像他们之前想象那样的美好。同时,在他们实际的体会了职场中的一些工作和办公环境之后,他们心中的那种矛盾就慢慢的加剧了。

很多人真正跳的不是一家公司,而是这个公司所附带的一些东西。比如,公司毫无意义的办公氛围、自己的无能力的上司、还要那看不到希望的发展轨迹......

当然了,上面说的哪些都是一些很平常的情景,这让别人看来也还符合我们跳槽的一般规律。但是,除了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况之外,还有一种人是和我们所无法理解的,那就是他们不光爱跳槽,同时还爱换着行业和领域的跳槽。

我们不能说他们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曾经也是找到了一个经常这样做的朋友,最终他给我说了这样的话。

他说:“其实,我是很不想跳槽的。刚开始跳槽是由于我觉得我做这份工作就是在浪费时间,既学不到知识,同时也得不到工作上真正的快乐感。但是,当我在跳了几次槽之后,我突然想通了一些事情。那便是,我发现我跳的不是槽,而是自己的事业。”

在刚开始听到这番话的时候,我是一脸懵逼的。因为我觉得他说的这个根本就不合逻辑,同时不断跳槽也是无法跳出一份事业的。

但是,当我听了他下面的话后,我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

他说:“其实,职业都是差不多,公司和工作环境也是差不多的。当我跳了几次槽之后,我突然发现我真正喜欢的工作就是自由自在的工作,同时自己的工作是完全由自己说了算的,但是这个在实际的职场中是不存在这样的工作的。于是,我尝试着找寻了其他的出路,结果我发现有一种出路是完全适合自己的,那就是广义的创业。”

“后来,我干脆接受了这种人生夙愿,然后开始慢慢的规划起我的跳槽之路来。我在想,如果我要想做成一件事情,我是需要多方面的能力的。其中的管理、销售、财务能力是我做成任何事业的前提。于是,我先后跳槽去做了一段时间的管理工作,然后又跑了一段时间的销售,最后又在企业的核心部门研究了一段时间的财务报表。这个时候,或许别人是会问一个这样的问题:你能够在多个行业和多个领域中不断的切换身份,难道企业招人的都是吃干饭的吗?他们每次都要你吗?”

他说:“当然不是了,我在跳槽之前都是做足了功课的。”

“你们只是看到了我频繁的跳槽,但是你们却没有看到我为了跳槽而每天学习到晚上12点。你们觉得我是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万金油,但是我想说的其实我比万金油还万金油!当别人在工作了六七年之后感觉有点小膨胀的时候,我也该真正的结束我跳槽的历史轨迹了。因为,未来还有更加美好的事情在等待着我来做。”

迫于好奇,我又问了一句,你所谓的更加美好的事情是什么呢?他淡淡的笑了一下,然后说:“这个没有必要说的很清楚了,过几年你自然就会知道了。”

后来,我发现他说的没错,他果然没有再去频繁的跳槽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他发的朋友圈消息。现在的他,说的每一句话,在外人看来似乎都是讽刺中带着淡淡的睿智。

是的,他这个人本来就是这样,有点大动静之前都喜欢平静一下。

第2个回答  2017-12-26

某招聘网站日前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白领正在积极投入到找新工作的大军中。此外,在跳槽一族中,90后有实际跳槽行动的比例最高,为77.8%。

90后正是就业大队伍中的生力军,他们对待工作,不像老成的80后70后,一心追求稳定。他们被贴上了个性鲜明的标签,一言不合就有可能跳槽的。不少老一辈的人都说他们找工作太过随意,担忧他们今后的生活。可是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上,已鲜有所谓“铁饭碗”,人才的流动性取代了以往的“固化性”,企业和求职者进行着十分活跃的双向选择。

人往高处走,这才符合人的本性,符合社会规律。舆论似乎会刻意把年轻一代的跳槽归结为任性,叹息他们的不理性。老一辈的人将“吃苦耐劳”奉为格言,主张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哪怕遭受了不人道的待遇,只要不至于让自己丢掉饭碗,一般都会选择忍让。以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劳动者,他们对工作有更多的想法,对传统职场中劳动权益欠保护的情况有自己的看法,对达不到自己要求的公司,一走了之将会是他们的选择。

我们老一辈人总是习惯于说“找工作”,实际上也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企业对职员往往有严格的要求,殊不知,职员也有着利益与情感的诉求,如果这两者不能调和,那么职员选择跳槽亦是自然。敢与不敢,不仅是勇气的问题,也是理性选择的问题。

跳槽后更好了还是更坏了?这虽然因人而异,注定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明确的是,如果一个年轻人跳槽是为了历练自身的技能,是为了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些,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为其祝福。

第3个回答  2017-12-26

文/蓑依

-

-

和我关系最好的一位同事,昨天辞职了。最后一天,她淡定地办完琐碎的辞职手续,把剩下的工作和同事交接好,还陪我去买了酸奶,做了按摩。有很多个瞬间让我恍惚:她到底有没有辞职?

一起在公司食堂吃过晚饭后,我终于问出了那句话:为什么你一点没有辞职的样子?要是我,肯定心情很复杂。她以一种看透世俗的笑容回答我:这是我第三次辞职了,一件事做多了,就没有什么感受了。

那一瞬间,真的很心疼她,两年多的时间,辞职三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说走就走”的离职成了一种被鼓吹的价值观,仿佛年轻人没有辞过职,职业经历就不值得一提。

我来上海的第一个周末去表哥家吃饭,谈到工作,他很随便地对我说:“没关系,不喜欢就换,反正上海到处是机会。”后来,我在无数人口中听到了同样的话--反正上海到处是机会。可是,机会到底是什么呢?

机会绝对不是一个公司有招人的需求,而是有公司可以给你提供职业成长路径。

“路径”这个词特别重要,意味着你能在这个地方获得能力的发展和提升,而不是蜻蜓点水一般,进来了,还没开始成长,就又离开了。

-

-

前段时间,有个非常好的机会摆在我面前,好几个朋友给我推荐。他们推荐给我的理由很简单:这个工作可以发挥你的特长,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游刃有余;而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对你来说是陌生的,你需要从头学起,困难重重,你没有必要这么累。

简言之,就是你换份轻松的工作吧,即便他们都知道我刚刚入职不到两个月。

我拒绝这个机会的理由也相当简单:我才入职两个月,我还没有看到自己的业绩,还没有独立去做一个项目,为什么就断定这个工作对我来说会困难重重呢?我的人生难道就只有一个选择--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么?

入职两个月,成了我不想接受新机会的最重要的原因。时间太短,短到你还没有深入到这个领域稍微核心一点的东西,怎么可以断定不适合或者说没有发展前景呢?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很不支持年轻人一言不合就辞职,遇到新机会就跳槽,美其名曰“果断”“有魄力”“认清了自己”。如同我们做一道高级的算术题需要逻辑推理一样,你连推理的过程都还没有进行,就妄图接近结果,根本不可能。

动不动就辞职、跳槽的背后是一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作祟。好像如果一份工作半年之内不能让你连升几级,不能让你工资翻倍,你的才华就被委屈了,就没有得到施展。

我们和这个社会在“讲求效率”上达成了一致,必须以最快的时间出最好的结果。

-

-

所以我身边遍布“公号狗”,去咖啡馆写稿、出差写稿、孩子睡了赶紧写稿,疲惫不堪。我很尊重一个作者勤奋地去写作,可是,这种“勤奋”有没有产生更好的效用?

每天写“公号”,在某种程度上会让我们没有能力或者说没有精力来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比如我一个作家朋友的梦想之一是拍电影,我偶尔见面问他:“电影怎么样了?”他摇头说:“哪有时间啊?每天都在更新公号,连看电影的时间都快没有了。”

而我,特别想写一部关于“来上海第一年”的书,没有鸡汤、只有经历的那种类型,我有意识地限制自己更新公众号的频率,不能为了更新,为了变现,为了积攒人气,而把自己真正想做的东西舍弃掉。

当然,也有一批“高精尖”的人,既能每天更新公号,又能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但前提是他们都有很长一段在“山洞”修炼的时期。人们只看到他们在“山外”耀眼夺目,而没有看到“山洞”时期的他们。

频繁跳槽和不间断更新公号一样,看似是在对自己有要求,但其实都是在追求快,快速地实现自我,快速地赢得声誉,可是也会快速地消耗自己,快速地改变一个人成长的状态。

如果这种状态成为一种习惯,这个人整个的质地也会因此被改变。

不是要求你慢,而是是不是可以更沉下来,更愿意相信时间的能量,更愿意给自己机会,等待阅历给你的滋养。■

(《青年文摘手机报》)

第4个回答  2017-12-26

一年内换了5份工作?每次对新工作都充满期待,但真做起来又不喜欢了?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这背后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欢迎进入今天的走进不科学。

有些人喜欢从外在的物质条件,成长环境来分析这个问题,然鹅,我想这不是诸君真正想得到的答案,尤其是备受这个问题困扰的同学们。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都喜欢以教育的角度看问题。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已经跟不上心灵的成长。

内因

一个大学生,到了大学里还在跟高中一样使劲学习和考试,那不就是高四高五高六高七吗?

大学里不应该以最后考试不挂科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是学生在这四年做了多少事,实际进行了哪些尝试?

现实生活中的工作是多种多样的,你要想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爱做的工作首先你要先尝试,你连试都没试过,看起来有意思但是做起来完全不一样,不做一做你怎么可能知道?

现在鼓励应届生创业,甚至搞创业教育,我觉得有点太着急。这就好像把不会游泳的人直接扔到海里,可能有天赋异禀的游的很好,但大多数都淹死了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大学时代有创业体验,从大一开始学生就可以进行各种创业的实验,比如你喜欢写文章就自己做个头条号,公众号。喜欢跳舞就把自己跳舞视频发到视频网站,喜欢做APP就开发个APP,喜欢做买卖就倒卖一些数码产品,泡面手纸,喜欢动漫就自己画个漫画。如果有些领导能力就组织大家跟你一起干。四年的时间里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工作,随时切换,今天唱歌,明天表演,后天写一篇dota攻略。重要的是这些都要有记录并且有指导老师监督,要有产出,你所有的产出四年时间汇总起来,就是你的学习成果。你做的事情的效果,比如你的文章阅读量,跳舞视频的播放量,就是你的评分。综合考虑成果评分来判断你是否能毕业。如果大学是这么设计的你就能在进入社会之前可能已经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了,就是那些你做了觉得可以得到快乐,即使一直做也不会厌倦的事情。

如果你已经工作一两年了,你可以趁着年假让自己在家休息一周或者两周,看看自己在这期间最爱做什么,比如我最喜欢的就是把这个地方好玩有趣的内容搬运到另外一个地方,能让更多人分享我的快乐我就满足了,这不是强制的而是我自发的,在上面会耗费很多时间。这就说明我天生适合做内容运营。一定要找那些能有产出,能被别人消费的事情,你不要说我就喜欢看电影,玩游戏,旅游。那些是你在消费别人的价值而不是你的,所以不算。如果你不能产生价值不能被别人利用和消费,那你就很难做好任何工作,因为企业是要产生价值的,没有企业请你来消费别人的价值而是请你来贡献价值。

冷静的回忆一下自己一天都把时间消耗在什么事上了,哪些是能对别人产生帮助有价值的,这些中的哪些是你频繁会做并且投入时间精力较多的,那就是你真正适合的工作。

可悲的是大学里并没有人要求学生尝试,只有毕业上班了才开始真的尝试,所以就出现了开头的困惑。

当然,如果说我不想尝试,什么也不想做,不想上班。这就是因为大学放松的太过了,已经懒了,很简单,打一顿,饿两顿就好了

外因

我们的大学培养了大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进入管理层以后,不是首先想着如何改进工作,提高团队能力,而是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对团队内部,打压有能力的下属以防止他们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对上面的领导,则通过招聘的方式从面试者那里骗方案套数据,来交差。面对这样的领导年轻人会觉得非常受挫,从而离开。

还有就是那些所谓拥有大公司背景的领导。其实大多数只不过是进入大公司做了一两年最基础的螺丝钉,然后跳槽到现在的公司就开始我在BAT的时候怎样怎样。。。这种人善于搞关系,溜须拍马非常厉害,但是对手下也希望手下对他们本身膜拜称赞,令很多年轻人不齿,最后受不了这种乌烟瘴气而离开。

最要命的是有些公司开始完全抛弃有经验的人才,某个靠千人千面技术起家的独角兽公司,内部大量存在应届生带应届生的情况。这些年轻的领导,业务上没有经验,团队管理也做的不好,也是导致很多年轻人离开的原因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