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发音真如视频中那么拗口吗?

如题所述

即塞音韵尾的爆破,完全有可能是BYVoid刻意为之,此视频的面向羣体毕竟是习惯听无入声现代汉语的现代听众,如果不爆破的话很可能导致听众完全意识不到韵尾有塞音,所以秉持auditor's economy信条的朗诵者便会选择爆破。BYVoid后来似乎也更正了这一点,在他之后上传的中古汉语朗诵视频中韵尾已均不除阻。即复辅音发得像多音节一样这一点,不但可以用朗诵者的上述习惯解释,而且「上古汉语一字内可含次要音节说」其本身就是现今上古汉语研究界内存在的几大观点之一。中文维基云:「近几年,中国学者潘悟云和法国学者沙加尔不谋而合达到了一致的结论:上古汉语不仅有复辅音,也有次要音节。汉朝以前,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两箇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第一个音节是弱化音节,其元音为/ə/,没有韵尾。这箇结论目前还存在争议,但却可以很简易的解释为何有一些汉字,在不同的字里担任声符,却有不同的读音。」;即和国际音标发音不一致:确实BYVoid的/ɯ/一音发得圆脣程度畧大(有点像日语う段假名元音了,但远远不至于发成/u/),而且/ŋ̥ʰ/音仍然稍浊,但除此之外与音标的契合度已经基本完美了,不用如此挑剔吧。况且人家是辛苦自学IPA也需要多学多练,随着时间而逐渐进步。第4点,辅音介音的读音:对不起,/kj/读得慢点就是/ki/,/tj/读得慢点就是/ti/。/kʲ/的读音纔是/c/,/tʲ/的读音纔是/t͡ɕ/,区别在于那箇「j」是不是上标的。如果是上标,那么便说明辅音本身的发音部位已经被腭化(palatalize)了。如果不是上标的,那么就请老老实实读成/k/后面跟着一箇/j/、/t/后面跟着一箇/j/就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2

上古汉语由于时间太远,资料太少,所以拟音难度极大。具体的做法,我举个不太严谨的例子。比如说,者、猪、煮的辅音都是“zh”,而堵、都、暏的辅音都是“d”,而在上古,就很有可能是“zh”、“d”不分的。但具体发音还是不知道。于是,我们把一些可能同音的字放在一起。另外一个思路就是研究古籍,不同版本的古代的书,里面的文字可能有不一样的。对于现代汉语,有些是同音字,有些不是。这样一来,那些不同音,但是相差不是太远的就可能同音。我们又找到几类同音字。还有就是《诗经》,我们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押韵的。但是诗经中并不是所有诗读起来都是押韵的,于是把那些诗经里面押韵的字分在一起,我们又得到一些字。我说的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是要皓首穷经才能做成的。从明朝就有人做这个工作,一直延续到现代。

第2个回答  2018-01-02

在汉语语音史的体系里,中古至今,即南北朝末期到现在的语音系统是非常明确的,除了少数细节争议外,都已经是定论了。但是南北朝前的上古汉语语音系统依然模糊不清,并没有什么定论。不同的语言学家对上古汉语都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大家经常能听到的上古汉语的拟音实际是出自郑张尚芳老师的《上古汉语音系》。因为现代社交媒体和资讯传播工具,许多人都听过这套系统的拟音。但这只是关于上古汉语诸多学说中的一家之言,并不是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中国汉语音韵学会的会长鲁国尧教授就很反对这一套系统。鲁教授批评说,郑张尚芳的系统不仅有辅音丛,还经常加两个韵尾,三个韵尾,搞得跟英语一样。上古到中古也就1000年,比中古到今天的历史还短,哪可能发生这样的变异。居然通过这种方法来取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