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是什么意思

请大家尽快帮我解答我的苦恼!!!

意思:

如雪偶般又轻又薄的梨花瓣烦刻间已飘飞满地。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出处:

宋代苏轼的《和孔密州五绝东栏梨花》

原文: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

①孔密州:即孔宗翰,字周翰,作者于熙宁九年冬罢密州任,孔继任知州,故称。次年四月,作者到徐州任,作此诗寄孔。②一株雪:指梨花。③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④柳深青:意味着春意浓。⑤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⑥雪:这里喻指梨花。⑦清明:清澈明朗。

赏析: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不这样写,前两句就过于平均用力,使人猜测究竟是咏梨花还是咏柳树。同时,花开如雪是盛开,点明晚春,与上呼应,又引出下文"清明",而正因为特写了东栏"一株",由树的孤独暗示人的孤独,这才有了"惆怅",没有这惆怅,就不能有下文的感叹人生。作者在这里由赏花人这个客体变成了叹人生的主体,咏物诗因物及人的功用便显示了出来。

思想内容:

此诗通过写梨花盛开而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涵蕴甚深,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8

释义是: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出处: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诗作《东栏梨花》。

赏析:

《东栏梨花》这首诗通过写梨花盛开而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涵蕴甚深,引人深思。

作者苏轼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前句“惆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苏轼的诗,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翻译如雪偶般又轻又薄的梨花瓣烦刻间已飘飞满地。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ˋ

赏析
苏东坡最为得心应手且作得最好的诗体,自然七言古诗,然而苏诗另有一绝,在宋朝诗坛堪称独步的,那就是七言绝句。比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七古,这些清新绝俗的小品诗或许更有它令人喜爱的特色。
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不假修饰,不用典故,几乎全是白话的作品,这些全是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伟岸的心灵在闲暇时偶发的,对人生明澈观照。有的如晶莹浑圆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儿童的嬉笑......总之这些作品是我们一读就会喜欢的而且百读不厌的。 「东栏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其中一首。
「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何故呢?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稍然为之动容:
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透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2-09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翻译如雪偶般又轻又薄的梨花瓣烦刻间已飘飞满地。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第4个回答  2007-01-31
满城都飞着柳絮,一枝梨花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雪样清丽的梨花开了遍地,看着这样美丽的景致,你又有什么事不能看淡呢??

谁凭栏杆共赏雪
——杜牧《初冬夜饮》赏析
■224500江苏滨海三中陆可爱
【精品回放】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介求欢,
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
明年谁此凭栏杆?
【字词提示】
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
欢:“欢伯”的简称,指酒。《易林 坎之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作者素描】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职。晚唐杰出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有《樊川文集》二十卷,《杜牧集外集》,《杜牧集别集》。
【背景点击】
会昌二年(842年),四十岁的杜牧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作于睦州。
【赏析品茗】
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满和壮志难酬的隐痛。
一、二句写诗人被贬他乡,孤独苦闷。积病缠身,愁思郁结,只能借酒浇愁,聊以自慰。偏逢天寒岁暮,诗人秉烛独饮,吊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
三、四两句诗人移步换景,寄慨遥深。在茫茫的雪夜之中,诗人罢酒啜饮,凭栏而立,朔风阵阵,雪化飘飞,面对堆积得如春日里梨花洁白的花瓣的雪花,诗人不由得感叹明年凭栏此处又是谁,而自己又将在何处凭栏赏雪了。结尾一问,凝聚着诗人颠沛流离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隐痛。
【名家评说】
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明●胡震亨)
【相关链接】
杜诗中的比喻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杜牧《初冬夜饮》,将雪比作洁白的梨花,借助白雪、梨花表达了对时序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蔫红半落平池晚,曲渚飘成锦一张。(杜牧《春晚题韦家亭子》,诗人为了描写池塘水面落花之繁多和夕阳照射下水面呈现的色彩,就用了“锦一张”来打比方,突出了水面之平整、色彩之艳丽。)
●一树梨花落晚风。(杜牧《鹭鸶》,把惊飞远去的鹭鸶喻为风中飘落的梨花,清新明朗。)
●水纹如燕参差池。(杜牧《江上偶见绝句》,以皱绸喻水波,新颖妥贴。)
【快乐演练】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用典,点明独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笼盖全篇的作用。诗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的。“偶求欢”,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今夜只能借酒浇愁,以求得片刻慰藉。
B、次句承上虚写夜饮,在抒情中进一步烘托忧伤凄惋的情怀。“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游宦生涯,饱含了多少辛酸!“烛盘”,则关合题面中的“夜饮”,真是语不虚设。
C、第三句一笔宕开,用写景衬垫一下,不仅使全诗顿生波澜,也使第四句的慨叹更其沉重有力。这里诗人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
D、第四句以问语出之,与前面三个陈述句相映照,更觉音情顿挫,唱叹有致,使结尾有如“撞钟”,清音不绝。
2、下列四项所咏之物,何者与本诗所咏之梨花不同()
A、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D、梨化雪压枝,莺啭柳如丝。
3、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4、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5、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6、把本诗和苏轼的《东栏梨花》进行比较阅读。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参考答案
1、B(实写夜饮,在叙事中进一步烘托忧伤凄惋的情怀。)
2、C(只有本句是真实的梨花,其他都是用雪来比喻梨花。)
3、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4、“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5、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6、《初冬夜饮》抒发的是客居他乡、仕途不遇的失意情怀,《东栏梨花》抒发的是感伤春光易逝、年华易老的惆怅之情。

参考资料: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4.asp?pgid=13395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