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为安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1. 文中有安的文言文词句

1、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然后得一夕安寝。——宋· 苏洵《六国论》

3、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5、尔安敢轻吾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6、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7、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8、沛公安在?——《汉书·高帝纪》

9、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即“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史记·魏公子列传》

2. 文言文:关于 ‘安’ 字的所有文言文的解释

①安定;安稳;安宁;安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山。”《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

②安适;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③养;奉养.《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论语十则》:“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④抚慰;安抚.《孔雀东南飞》:“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之安,与结盟好。”

⑤安心;习惯于.《柳敬亭传》:“敬亭亦无所不安。”

⑥安置;安放.《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⑦怎么;哪里.《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⑧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沛公安在?”

3. 各自为政的文言文翻译

郑国的公子归生接受楚国的命令,(前去)讨伐宋国。

宋国的掌政大臣华元、宋臣乐吕(率军队)抵御。(鲁宣公二年的)二月初十日,(两国军队)在大棘交战。

宋国的军队打了败仗。(郑国)囚禁了华元、俘获了乐吕并缴获铁甲车四百六十乘。

俘虏了二百五十人,割下有(宋国军 作战时),狂狡和一个郑国士兵遭遇上了,郑国士兵失足掉进一口井里,(狂狡)把戟倒过来让他(抓住戟柄从井里)出来,(结果那个郑国士兵)却俘获了狂狡。君子(左丘明)说:“违背了作战的原则,他(狂狡)应当被抓获。

打仗,就要明白(战争)目的,而且果断(地去完成这个目的),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叫做礼。把杀死敌人作为战争的目的,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而意志坚定、果断。

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就有可能)被杀。”将要打仗的时候,华元杀羊给士兵吃,但是车华元的车夫羊斟没有吃到。

到了打仗的时候,(羊斟)说:“过去吃羊肉的时候,你说了算;今天的事(打仗)我说了算。”,同(华元)进入了郑国的军队中,所以才打了败仗。

君子(左丘明)说羊斟不是人。因为他的个人怨恨让国家遭受败仗、人民受到祸患,罪不可赦!对于这样,还有什么刑罚能足以惩处他呢?《诗经》所说的‘人不好’的,说的不就是羊斟吗?”(这样使)杀害老百姓能得逞。

4. 文言文中的“安”有哪些意义和用法

安本义是安静。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抄破歌》)

2、用作动词,意为“bai安身”“养生”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附虚词用法:

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如:

1)君安与项伯du有故?(《鸿门宴》)

2)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疑问代词。用在疑问句中作zhi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如:dao

1)沛公安在?(《鸿门宴》)

2)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5. 安在古文中有几种解释

1、安定;安全;安稳

如:《尔雅》:安,定也。意思是安就是安定。

春秋末年 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意思是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

又如:安睡;安寝;安抵(平安地抵达);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稳稳地睡觉);安帖(安定;平静;妥帖);安席(安稳地坐着;安静入睡)

2、安逸,安乐

如: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意思是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又如:安佚(安闲舒适);安堵(安居,不受骚扰);安坦(安心舒坦)

3、安详,从容不迫 。

如:安童(僮仆,小厮);安娴(安详文雅);安谛(安详审慎);安矜(安祥稳重);安俟(安心等待);安宜(稳重)

4、安宁

如:唐· 李朝威《柳毅传》:毅良久稍安。意思是柳毅过了很久后稍微安定些。

又如:安生(安宁);安豫(安宁快乐);安淳(安宁淳朴);安休

5、缓慢

如:《战国策·齐策四》:安步以当车。意思是缓步徐行当坐车。

又如:安步(缓步徐行);安行

6、使安定

如:汉· 贾谊《论积贮疏》:可以为富安天下。意思是可以使天下富足安定

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安身立命。意思是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又如:安神(使心神安定);安国(安邦定国;安定的邦国);安民(安定人民生活);安邦(安定国家);安内(安定内部)

7、安抚,安顿抚慰

如:司马光《资治通鉴》: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意思是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

又如:安存(安抚存恤);安恤(安抚体恤);定人(安抚人民);安辑(安抚)

8、安排;安置

如:安席(入座敬酒);安座(安席)

9、安心。习惯、满足于

如:安于现状;安业(安于本业);安命(顺从命运安排)

10、安装

如:安电灯;安刀把儿

11、存着…心,怀有[某种不好意图] 。

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12、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

如: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安与项伯有故。意思是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13、姓

14、谁;何;什么

如:春秋末年 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

15、哪里,何处

如:东汉 班固《汉书·高帝纪》:沛公安在?意思是沛公在哪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