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属于违背公序良俗

如题所述

我国法律规定了十种违反公序良俗的类型,违反公序良俗主要就是危害了国家或者社会一些公众所不认可的利益,是不具有维护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一些行为。那么接下来将由为您介绍关于哪些属于违背公序良俗的相关内容。一、哪些属于违背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的概念比较抽象,实际上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实际上公序良俗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目前,中国学者参考国外判例学说,将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类型化为10种。该类型已经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述采用。可操作性较强。
      1、危害国家公序型,比如以从事犯罪或帮助犯罪行为为内容的合同。
      2、公害家庭关系型,比如约定断绝父子关系的协议。
      3、违反道德型,比如以性行为为对价获得借款的合同。
      4、射幸行为型,如赌博有,巨奖销售变相赌博等。
      5、违反人权和人格尊严型,比如过分限制人身自由换取借款的情形。
      6、限制经济自由型,比如利用互相借款扩大资金实力以分割市场、封锁市场的协议。
      7、违反公平竞争型。
      8、违反消费者保护型。
      9、违反劳动者保护型。
      10、暴利行为型,比如民间借贷中约定的高额利息等。
二、在民事审判中如何判断是公序良俗
      法官在判断一个法律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是否违反善良风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一是法律行为的客体是否违法:二是法律行为的内容是否违法;三是法律行为所附条件是否违法;四是动机或目的是否违法。
      1、法律行为的客体是否违法。
      法律行为的客体是当事人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如客体本身具有违法性和反社会性,则法律行为为违法行为或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
      2、法律行为的内容是否违法。
      法律行为的内容为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如当事人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具有违法性或反社会性,法律行为即为违法行为或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如不结婚之约定、负担杀人等犯罪行为义务之约定、私通之约定、赌博行为等。即使目的或动机善良,不具有违法性,但法律行为内容违法或具有反社会性,法律行为即无效。一定法律行为的内容因与金钱相结合,而违法或违背公序良俗。
      3、法律行为所附条件是否违法。
      法律行为本身并不违反法律、公序良俗,但条件的违法性或反社会性,可能影响到法律行为的效力。只要,于条件成就时,履行该法律行为有助于增长反社会行为的危险,条件的违法性将导致法律行为无效。
      4、动机或目的是否违法。
      动机或目的具有违法性或反社会性,致使法律行为无效。一般说来,动机是推动行为人去追求某种目的的内在动力和内在起因。目的是在一定动机的推动下,希望通过实施某种行为达到的某种结果。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评价,一般并不去考察当事人的动机和目的,但当动机或目的与法律行为相结合,有助长反社会行为实现的具体危险时,法律行为也具有了反社会性。当事人的非法目的和动机就会导致法律行为的无效。
三、公序良俗是否应考虑当事人的主观认识
      法官在判断公序良俗的内容以及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时,不需要考虑当事人的主观认识。其原因在于,公序良俗乃是社会一般利益和一般道德观念的体现,是独立于当事人的主观认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以当事人的主观认识为转移。因此,在认定法律行为因违反公序良俗而无效时,不需要考虑当事人主观上是否认识到相应的公序良俗的存在以及自己实施的法律行为是否违反了这种公序良俗。
      以上就是由整理收集的关于哪些属于违背公序良俗的内容,希望对您的疑惑有所帮助。综上所述,我国法律列举了一些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行为,但是法官判决是否违背公序良俗,不限于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