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签约的6个必备干货

如题所述

番茄小说签约的6个必备干货

一、评分机制

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番茄的评分和读者的打分没有半毛钱关系。

哪怕1000个读者都打满分,该是什么评分还是什么评分,评分是根据吸量、留存、完读率等综合判断,而评分的高低,才是影响曝光次数的最终权重。

至于有的书为什么评分低,在读高,而有的又反过来,这就是吸量问题。记住:曝光不等于吸量。

二、首秀机制

番茄编辑说法:没首秀一说,没首秀一说,没首秀一说!

有很多人认为,首秀定生死,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大数据以前根据10W字前的搜索人群,现在是8W字。

先预先划定一部分人群,再根据人群,继续扩大精准定位人群,算法这是第1次判5人群。第二次判断就是10W字推荐开始,推荐开始前三天是第2次搜集人群判断的开始,第4天开始划定全新的人群。

至于接下来的第3次,第4次,如何开始划定新人群,定位更精准的人群,就不清楚了。当然,这个逻辑是根据你的书是符合市场价值的是正常开始推荐,至于为什么有的人一开始推荐没量,后面猛爆量,是因算法迟迟定位不到人群,所以得拖延几天。

而有的人从头到尾都没量,这就是典型的不符合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的定义:准确说,是阅读人群进进出出,看的章节数特别少,算法完全没有办法定位到精准人群。

三、什么叫有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最基本的判断方法:追读率。

只要追读率好看,算法就会认为你的书符合市场价值,不会给你限流,完读率只代表一本书的潜力,完读高钱多,完读小钱少,而不是定位生死,这一点要谨记。

不过追读率也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切,有时你写崩了,追读率依日还保持平稳,但这已经是最靠谱的参数了。

作为作者,写没写崩,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只要你自己认为没崩,追读率依日好看,就一直写下去。

而至于为什么有人觉得完读率是一切,只有完读高了,才会量大,其实把逻辑顺序搞反了。就像之前说的,评分机制,完读高,评分当然好看,曝光也自然大。

记得重点:完读率不是一切,追更率才是一切,尽管这并不能代表一切,但却是最靠谱的数据指标了。

四、给量逻辑

有人会问,番茄过山车,一段时间猛给量,后面突然就没量了,然后心态就崩了。

这牵扯到番茄给量逻辑:14天周期。14天是个给量周期,14天后,算法会进人到一个所谓的“静默期”,进行所谓的“观察”,当然,这个期间也不是完全没量。

但很少,这就导致收人大跌,然后作者的心态就很容易崩了。

按照1天4000字来算,只要正常上推,到15 -16W字开始进人第一个静默期,20W字重新来量,再进静默瑚,如此循环。

静默期心态要放平稳,继续往下写,20W字、30W字,会继续来量,写崩了不算。

由此可看出:若能在14天内写到20W字量基本不会中断,就不存在"静默期”。

五、番茄的鲶鱼效应

有句话很经典:番茄是个鲇鱼效应很重的地方。

什么是鲇鱼效应呢?(鲇鱼游起来时,周围鱼都会跟着一起游。)放在番茄就是,只要有一处地方能动起来,整个环节、整个算法所有的一切都会因此活动起来。

打个比方,你有一本完本了的书,早就没量了,你也没管他。

突然有一天,这本书连续几天来了几百个到一千个量,那么你这本书,就会立刻活过来(三到五天)

鲇鱼效应:就跟新书似得,立马活过来,而鲇鱼效应不光体现在这里,还有其他很多方面。

六、番茄:完善的规则,和不要碰的雷区

首先,融梗,以及高度融梗,也就是高仿,千万不要搞这一套,不要以为查的难度高。

带你亲眼见识番茄有多牛,他们不会根据举报,然后审核员看一眼,觉得像就给你封书下架,不是这样的。

而是,会根据全网所有的书,先用算法找出类似的书+然后人工审。

一条一条的给你列,不光看你的书,连带着高仿原著也会一点点列出,分析,我只能说大写的牛,你高仿了多少宇,就给你列多少字,你书写了10W字,就给你列出10W字所有的剧情,你写了100W,就给你列出100W字所有的剧情,哪里有融梗,哪里有高仿,哪里是原创。

这并不是按你写的段落叙述来判断的,而是剧情!你哪怕全部自己重写也没用,至于没查到的,别觉得自己厉害,只能说你运气好,还没查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