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家如何探寻解决问题背后的机理?(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如果你认为这篇写作,能够帮助到你一点点,恳请您点赞或者转发,支持下作者2个早上4个多小时的总结。

遇到问题时,人和人的表现为何不同。不管在什么情境下,有些人总能看到问题本质所在,并能解决问题。

而有些人则在遇到问题时,经常会有挫败感,无处下手,大脑经常出现的状态是“信马由缰”,一片空白,无处下手。我曾经有过这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同时,身边一些同事或者朋友,即使工作多年,也会认识到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知识爆炸,技术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的不确定时代,过往的经验似乎并不如以往管用。

如果你有这个疑问,这篇文章就是为你所写。这个疑问也促使我来研究这个问题。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多种多样的问题层出不穷,问题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但是解决这些问题还是有基本的共性的路径。

共性的路径包括问题定义三要素: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达不到目标状态的障碍。

解决问题的共性路径还包括下面四个部分:

1.如何理解问题?2.问题解决过程的路径图3.问题解决的策略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遇见丽歌】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定义:

领导让你做一份某产品的市场表现的报告;

客户并没有明确要求,却提出要建筑设计师出一份设计图;

妈妈对孩子说,今天去朋友家玩,你要表现乖些。

这些问题都不是结构良好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接收任务的人进一步结构,精确这些问题。

比如领导说的报告指的是哪些市场表现的参数,比如市场占有率,销售额,客户关系,产品反馈等,哪些是他所看重的重点,需要什么时候交给他,如何呈现报告形式,他要的报告是给自己看,还是他汇报给他的上级领导。。。

当一个人理解一个问题时,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与下面几个点相关。

1) 是否注意到问题相关的重要信息。

我们在生活中,讲到某某领导时,或者夸奖某某人时,会讲到他看问题能看到本质上。也就是说他能注意到解决问题的相关重要关键信息。

在生活或者公司里,面对同一个问题,有些人认为不是事,但是有些人会认为这个事情很严重,不好解决。

这在很大程度上受能否注意问题的相关信息有关,也依赖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也受到一个人的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制约。

2) 表征问题的方法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说法,问题表征指的是将问题成分转换成不同形式的方法。如果选择了合适的问题表征,就更可能找到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

有效的问题表征方法:符号,矩阵,示意图和视觉想象。

这种说法比较抽象, 我来举个例子,你就应该明白了。

这是我在MBA逻辑题中曾经看到的相似问题。

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时,我用的是列表方法呈现,但是这个方法很笨,加重了记忆负担,以至于在做推理的时候,很容易出错,而且使用的时间更多。

但是如果用矩阵式来呈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非常很容易解决。

我们其实在看顶级咨询公司麦肯锡,BCG等的报告时,他们尤其喜欢用矩阵方式来表达几个元素对某个现象的影响力。

如很有名的波士顿矩阵,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波士顿咨询集团法、四象限分析法、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法等。波士顿矩阵认为一般决定产品结构的基本因素有两个:即市场引力与企业实力。

3)情境认知,强调情境如何帮助你理解问题,还有具身认知,也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如何帮助理解问题。

我们在和人聊天时,告诉别人一件事时,如果对方不理解,我们说到兴奋处,就很容易手舞足蹈,来辅助听者来理解我们的意思。

我还记得我刚去英语角时,碰到和外国人交流,在表达有些事时,就容易卡壳,就容易开始手脚并用去让对方理解自己的问题。

。。。

理解问题的过程,就是要明确问题的性质,也就是弄清有哪些矛盾、哪些矛盾方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以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结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其间的关系和已具有哪些条件,从而找出重要矛盾、关键矛盾之所在。

一旦理解了问题,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解决问题的状态,那么我们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在想什么?

认知心理学家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将问题解决过程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

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的一个基本范畴,所谓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

纵使问题的内容不同,但是大脑对于问题的思考过程基本有两条路径:

问题行为图和树形图。

问题行为学是指将总的问题分解为一些较简单的子问题或者小的子目标,逐一解决问题的一定计划,方案或者策略。是从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行为得到的,它是心理空间。

树形图是指包含一切可能的操作以及所产生的全部状态,因而它包含正确的和错误的搜索途径。即表明问题空间,又表明对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它是一种逻辑空间或算法空间。

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主要应用问题行为图和树形图的路径,然后依此形成问题解决策略。

1)算法类,穷尽的方法。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搜索树实际上就是应用算法进行搜索。

2)但是我们人脑在实际问题中使用的主要策略为启发式,也就是凭借过往的经验规则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类比是我们很多人最经常使用的策略。每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我们就会在大脑里面搜寻,我们是否遇到过相似的问题,是否有类似的解决方法。

当我从一名记者转行到企业的时候,我从一个采访者和一个写作者,转行为写PPT报告的市场开拓者,我在遇到客户的时候,我会将过往在做记者时用的调查企业的方法和能力迁移到当前的工作任务中,找到两者的相似性,效果往往还不错,也会在工作上很快上手。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会经常用到这个策略。

这个策略最早得到诺贝尔获奖者、认知心理学家西蒙的研究,这个策略的核心是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也就是说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或总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即解决了问题。

这个策略主要适用于我们只能看到紧接下来的步骤,而没有关于其他可选项的足够信息的情形。

比如我们在爬山时,我们看到了远处最高的一座山顶。我们想要达到最高的山顶时,通常会遇到两条路,我们不知道哪条路会通往这个高高的山,通常选择那条有最大坡度的一条路。

但是通常情况下,爬山法启发式有助于达成短期目标而不是长期目标。

我们在出去游玩时,不管是开车或者走路,我们查看地图的方法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倒退到起始状态,这也是一种逆向工作法。

中国的一些汽车公司起步就是通过逆向工作法起步的,比如比亚迪汽车,比如吉利汽车,通过逆向工程法来模仿丰田汽车等国际品牌的一些车型来获得造车的工程能力。

即使我们理解了问题,掌握了问题解决的策略,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能够解决好问题。

干扰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因素还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专业知识

这个专业知识包括知识库、某个领域的记忆、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及元认知能力。某个行业的专家更具备这个行业的元认知能力,也就是说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

问题解决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涉及有关专业知识,没有相应的知识不仅难于发现问题,而且缺乏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提出假设所必须的依据,即使检验假设也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

所储备的专业知识对解决问题的影响,还涉及到在必要时是否能及时忆起已有的有关知识,并恰当地加以综合应用。

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为啥说一个人读了很多书,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我曾经对这个问题很困惑,后来了解下来,一个人读书多少和能否有效解决问题并不能成正相关。

有人这样说,很容易让书籍成为背黑锅的因子。

我找寻的答案是读书是有用的,有目标的读书是有用的。工作中和生活中的问题基本上没有确定的答案,而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问题都要求有明确的答案,要求黑白分明。同样一个人,只要进行问题情境的切换,他多读书还是有帮助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查理芒格就是通过阅读跨学科的书,储备更多的思维模型来提升认知,来解决不同等级的问题。

2)动机

人的动机主要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它们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恰当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仅对发现问题有极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深入分析问题、探索各种假设和反复检验,都是重要的内部动力。

但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和平静的心境状态,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动机和情绪的强度不够,则缺乏动力;过于强烈则会干扰思维而影响问题解决。

3)心智水平

心智技能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重要因素,因为解决问题主要通过思维进行,心智技能正是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的技能。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图象、印象,是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

网上不少人看中美关系甚至办公室政治时,喜欢用阴谋论来解释自己看到的现象,或者假定别人别有所图,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就是“心智模式”的一种思维定式。

如果我们经常这样思考问题,可能就没有办法有效地解决问题。

4)个性特点

独立性、自信心、坚韧性、精密性、敏捷性、灵活性以及兴趣等个人特点,也会对解决问题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一直认为只要是问题,总有其解决办法之道,我们有时候困守其中,只是没有找到出路而已。如果一个人的个性特点比较主动积极,皮实,可能就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我在与客户交流以及之前的采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特点的客户。有些客户强势,有心理上的优势,会在气势上压倒你,甚至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进行有意刁难。这个时候,如果精神上不独立,不自信,就很容易被对方吓倒,会心生烦躁和焦虑,而忽略了应该做的主要事情。这就大可不必了。

总之,我们在成长,工作以及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遭遇的境遇也不同。但是问题解决过程的思考力以及影响因素无非如此。世界上没有通用的药来治疗百病,但是了解一些药方以及开药方的过程总归是好的。

通过了解了认知心理学家的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我试图找到问题解决过程的通用规律宣告失败,只能了解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考机理或者多掌握一些结构模型来应对大多数问题。

写完这篇文章总结,我有点理解咱们老祖先说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妙处了。

[遇见丽歌]
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