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

如题所述

《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

“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

“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

三毛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一个奇女子,或许是为了儿时的一个梦想,或许是感应了前世的乡愁,毅然地背起行囊,与她心爱的荷西来到这片她一无所知而又为之魂牵梦绕的大沙漠,多么勇敢、多么洒脱、多么随性。

撒哈拉大沙漠是一片美丽的沙漠,这里洋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和大漠风情:长河落日与大漠孤烟,奔跑羚羊与驼铃声声,海市蜃楼与狂沙飞舞。“然而在人类神秘的地带,难以逾越的极地,漫天黄沙的无垠世界里,如梦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连绵平滑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裂的大地,向天空生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千万年前哭干了的河床,满布乱石的荒野……”

撒哈拉沙漠也是一片贫困的沙漠,这里物资匮乏(断水断电)、环境恶劣(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最高温度50多度,夜晚最低温度为0度,)远离文明,尤其当荷西带着初到沙漠的三毛来到他们租住的地方:房子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地是水泥地,糊得高低不平,墙是空心砖砌的,没有涂石灰,接缝处水泥就那么裸露着,房顶上还有一个正方形的大洞,风一吹,黄沙就如细雨般无声地飘落下来。三毛感叹道:“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的美丽,而这儿的生活却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适应下去”、“我没有讨厌沙漠,我只是在习惯它的过程里受了点小小的挫折”, 三毛和荷西怀着对沙漠的执着的爱和对美和浪漫的追求,更是怀着一颗坚定的心和非凡的勇气,决定亲手打造出属于他们的“沙漠城堡”,在历经了千辛万苦之后,原本简陋的家变得窗明几净,充满着异国情调,浪漫,温馨而美丽。屋顶的大方洞被彩色玻璃瓦盖上了,墙刷得雪白,还用空心砖铺在房间的右排,上面用装棺材的木板放上,再买上两个厚海绵垫,一个竖放靠墙,一个贴着平放在板上,上面盖上和窗帘一样的彩色条纹布,后面用线密密麻麻的缝上,它就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沙发,重重的色彩和雪白的墙,分外的明朗美丽;桌子用白布铺上,上面放上她的母亲寄来的细竹廉卷,甚至要了中国棉纸糊的灯罩,低低的挂着,林怀民那张黑底白字的“灵门舞集”四个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贴在墙上时,家才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气氛和情调,她又用旧的汽车外胎,拾回来洗清洁,平放在席子上,里面填上一个红布坐垫,像一个鸟巢,谁来了都抢着坐。深绿色的大水瓶抱回家来,上面插上一丛怒放的野地荆棘,那感觉有一种强烈痛苦的诗意。不同的汽水瓶,买下小罐的油漆给它们涂上厚厚的印第安人似的图案和色彩。荷西在沙漠里捡来的骆驼的头骨早已放在书架上,荷西用铁皮和玻璃做了一盏风灯,快腐烂的羊皮,拾回来学沙哈威人先用盐,再涂“色佰”(明矾)硝出来,又是一张坐垫,见到一位萨哈威男人所刻的雕像更是难掩喜爱之情,他的创作粗糙感人而自然,充满了艺术的美感。经过一番精益求精的打造,三毛的沙漠之家俨然成为沙漠上的“罗马城堡”。

撒哈拉沙漠更是一片精神文明的荒漠,这里是一个封建愚昧、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奴隶制部落,女子出入要带面纱、而且不识字、不计数,甚至连自己多大都不知道,生病了不敢去医院,只因为医生是男的,女孩子十来岁就嫁人当娃娃新娘……三毛虽然对这些事情也有过困惑甚至有些抱不平,但是她并没有因此看不起她们,而是用一颗真挚善良的心,从物质等许多方面帮助她们、关爱她们,无偿地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使得邻居们对她家里的东西奉行“拿来主义”,(除了丈夫荷西和三毛的牙刷以外)什么都借,当然许多时候都是有借无还,除此之外,三毛还积极教当地妇女们认字,数数、帮妇女们治病、帮房东家的母羊脱衣袍等等,无不透露出三毛对当地居民的尊重和爱护。“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

在沙漠生活中,三毛和荷西的爱既简单又深刻、既平凡又伟大,当三毛决定来沙漠时,除了三毛的父母支持以外,还有一个人就是荷西,他不但没有劝阻,而是早于三毛来到大沙漠找好工作,在荒山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在荷西生死攸关时刻,三毛没有选择离去,而是勇敢地留下来,倾尽全力,直至营救出荷西。当符咒让三毛痛不欲生时候,荷西一直陪在她身边,因过分担忧而变得不知所措,他们之间的这种不离不弃的感情令人肃然起敬,正如三毛所说: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和幸福的。

而在沙漠观浴记中,则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另类的生活习惯,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身上的泥垢产生了一道道泥浆,更可怕的是用海水灌肠,在感受现代文明与封闭落后碰撞的同时,也让人更真切感受到沙漠生活的窘迫和尴尬。

书中,三毛的诙谐和幽默无处不在,尤其在和荷西的日常生活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语言的不通和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经常闹一些笑话:荷西没见过、更没有吃过粉丝,在沙漠中的饭店一文中,三毛告诉荷西,第一次“粉丝煮鸡汤“这道菜中的粉丝名字叫“雨”、第二次“蚂蚁上树”中短的粉丝则是尼龙线,第三次绞碎的粉丝夹在“盒子饼”荷西以为是沙鱼的翅膀,三毛告诉荷西,小黄瓜是竹笋、猪肉干是中药,说紫包菜是印染纸…等等,在《天梯》中描述了三毛在沙漠里学驾驶考驾驶执照的有趣经历……在体现出三毛幽默机智的同时,也使得贫瘠单调的沙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装扮这片大沙漠,我们也从书中欣赏到了沙漠那鸽灰色天空、夕阳中的蜃楼、一望无垠的黄沙,领略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感受到了三毛和荷西甜蜜的爱情生活,我们为之高兴、欣慰;但是当我们看到沙漠之夜恐惧突然降临到荷西身上、三毛被符咒上身身心遭受严重摧残时,又为之紧张、揪心,我们在与三毛同急、同喜、同忧、同悲时,也深深体会其中的浪漫、精彩、惊险、刺激……     

正如三毛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是的,在撒哈拉,三毛尝到了爱情的滋味、幸福的滋味、快乐的滋味、生命的滋味,而我则在她的作品中体味到了别样的人生。     

三毛用很朴实的笔法,将零散的生活细节与生活经历串成了富有生活哲理的故事,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部落,这样一处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让人感受到了沙漠里长河落日景象的壮观,了解到沙漠贫瘠土地上生活的艰辛和离奇,还有荒僻落后的世界里的愚昧无知。

三毛的作品之所以能风靡台港地区乃至席卷整个华文世界经久不衰,流浪文学更是成为当今一种文化现象,正是因为三毛特立独行的作品与人格气质,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精神生活,她笔下色彩缤纷的异国情调,字里行间的爱心,以及文中时刻迸发出的诙谐、机智,无一不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她不属于任何地方,却每到一处,必有精彩。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8
《撒哈拉的故事》是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书中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在她的笔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变得丰富多彩。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沙漠的新奇、生活的乐趣,千疮百孔的大帐篷、铁皮做的小屋、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书中无论是荷西把粉丝当做雨来吃,还是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去海边打鱼、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都渗透着彼此间浓浓的温馨的爱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