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僳族有“上刀山下火海”的习俗?这个习俗从何得来?

RT

“上刀山下火海”是僳僳族刀杆节的习俗,传说是纪念明朝兵部尚书王骥将军。
僳僳族的刀杆节在农历二月七日至八日举行。第一天夜间举行“下火海”仪式,第二天白天举行“上刀山”仪式。
“下火海”之前,僳僳勇士们先供奉神灵。供奉的神灵中有一位“白马将军”,

传说他就是明朝兵部尚书王骥将军。王骥三征麓川回朝后被奸臣所害,而僳僳族的刀杆节就是为了纪念王将军。
供奉神灵后,大家把准备好的栗柴搬到刀杆场上,堆成两庹长、一庹宽、一庹高的柴堆,然后点燃柴堆,熊熊的烈火越烧越旺。这时,由勇士中的“戛头”(歌舞活动的头领)领头,一排身着蓝色节日盛装的男子跟着合唱一支祝福歌,边唱边踩着整齐的步子舞蹈。待柴禾烧成通红的炭火(誉为“火海”),一位勇士就炸响一长串鞭炮,几个身着红衣的勇士随之鱼贯出场。他们头上和腰间扎有彩纸,手中舞动两面小红旗,围着火塘跑上几圈后,开始“下火海”。勇士的光脚板直接踩在通红的火炭上,火花飞溅;接着用双手捧起火炭洗脸,这真是名副其实的“火的洗礼”;最后将一段粗铁链丢入火中,烧得半红,然后用手挽住翻动玩耍,表现一种渺视尘世间各种约束的勇敢精神。火光把他们的脸膛和全身映得通红,尤如威武的“火神”下界。在进行“跳火海”的各项活动中,旁人要不断地将有驱邪除魔之效的艾香末撒入火塘,火星飞溅,十分壮观。当天晚上的最后一个仪程是:根据当年要上的刀杆数(36或72把刀),用点燃的香棍排成刀杆样,由勇士们一个个踩过去。据说如果那个把香棍踩倒而过不去,就得取消其上刀杆的资格。经过洗礼的勇士不能回家,大家围着火塘通宵跳舞。
“上刀山”也叫“上刀杆”。首先是扎立刀杆。根据“小年三十六,大年七十二”的刀把数确定刀杆的长短,一般用近30公尺的栗树原木杆,用三条金竹篾片把左右颠倒的锋利长刀捆扎在刀杆上。刀杆下部还有三道关卡和三座城堡。整个刀杆上扎有黄、白、红、绿、蓝的各种纸花和神符小旗。竖立起的刀杆就象笔直的“天梯”,耸立在刀杆场上。接着是举行供刀神仪式。在竖立好的刀杆下进行,一般供一猪九鸡。刀杆脚下供一猪一鸡,四方、四桩各供一只鸡。由祭司(上刀杆的师傅,僳僳语叫“尼扒”)主祭,祭语可拜念、歌念或舞念。主要内容是:“火有火神,刀有刀神,祭刀求神灵,保平安生存。”上刀杆是节日的高潮,最精彩的时刻。着彩装的勇士用双手双扣住上面的刀刃,再将光脚板踩在刀梯上,一步步向上攀登。他们毫无畏惧,机灵轻松,展现了铁脚硬汉的雄姿。率先攀上的第一位勇士,在杆顶燃放鞭炮祝捷,并念四句吉言:“五谷丰登,无病无灾,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有的勇士还在刀杆端表演各种倒立等高难度动作。为祝贺勇士的成功,人们围着刀杆“跳嘎”,祝福勇士胜利,祝贺节日愉快,祝愿人们健康幸福美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30
一. 何为“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有独刀、双刀、梯子式架刀多种表演形式。梯子式架刀是用数把刚刚开过刃的钢刀固定在梯上。刀山的各地取法不尽相同,有用32把刀,有用12把,也有用9把等。再由表演人,一般是由师傅第一个赤脚攀上,直至最高端。“下火海”则是在地上堆积燃烧的木炭,长近十余米,后洒上煤油以助火势,在火力最旺的时候由表演人依次赤脚从上踏过。更为独特的是,经师父念完咒语并在其余参与者脚心上、手心上盖完红印章后,大喊一声“过!”,于是不只是师父自己能过,其弟子能过,甚至是普通平民群众也都能过。二. “上刀山下火海”产生的历史背景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进中国,公元6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佛教空前兴盛。刀山火海的起源,就是为一些“非正常死亡”的亡灵所做的佛家超度仪式。佛教宣扬轮回报应,而所谓的“刀山火海”便是“无间地狱”中的具体景象之一。《受十善戒经》对 “刀山”有具体的描述。关于“刀山”:“一者,杀生之业,恒生刀山焰炽地狱。刀轮割截,节节支(肢)解,作八万四千段。一日一夜,六十亿生,六十亿死。”“火海”即 “镬汤地狱”,乃是“刀山”的比邻。古人对火既敬畏又有崇拜,有“击器而歌,围火而舞”以祈福消灾,驱恶避邪。古人认为过了火,即烧去晦气,可以人丁兴旺,财源滚滚。在我们中国人的另一传统信仰中,相信万物皆有灵性。先民认为,不仅人有灵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海岳,树木花鸟等无不具有灵魂,受神的主宰。灵魂有独立性,人死后会离人而去,寄存于海洋、山谷、动物、植物或他人身上。而且,人的灵魂与宇宙万物的灵魂是相通的,可以相互转化。于是老百姓有事则祭而拜之,更把祖先与天神合一来崇拜,认为先人病逝,无伤圆满的死去后可以为“神”,都有权上香火堂,供后人祭祀崇拜。相反,那些非正常情况下死亡的人,如受刀伤死、上吊、投河、电击、绞杀、吸毒死等,这些人死去后被统称为“鬼”。神利民,能保佑民众风调雨顺,家庭安康。而鬼害人,能致人家庭不幸,伤病损财。这种信仰不仅老百姓深信不疑,甚至还被佛道引入经典。佛教宣扬所有非正常死亡的鬼魂,一旦经过了“火烧”过了“刀山”,受了明道高僧诵经净化后,可以超度为好人,从鬼界转入神界,其牌位可以上香火堂,受子孙崇拜,不至于灵魂无所归宿。三. “上刀山下火海”仪式步骤在表演“上刀山下火海”之前,表演者对选择表演场地很有讲究,社坛之处不能做,要选择黄泥地或者木地板,而三合土,水泥地板均不能做。在时间上也有讲究,要选择年月利方的位置。一般举行仪式需要八至十人来完成,其中主持大师二人,一人负责主持上刀山,一人负责主持下火海。具体步骤有六个:(1)请祖师。先由主持下火海的大师负责,在诵读经书前要虔诚叩首,然后开始念经书,并请诸位祖师来帮忙。(2)发神请兵。大师邀请各路兵马出来助阵。徒弟们在火堆,刀山架周围跳起宗教舞蹈,一边敲锣打鼓打钹。(3)净场。法师在火堆、刀山架周围一边念经,一边洒符水(用柚子叶来煮水),洗净场地的晦气。(4)净脚。法师用三百六十张符烧成灰拌几钱朱砂、辰砂制成的符水来擦拭徒弟们的脚板底,并用法印蘸符水盖上去,就完成净脚仪式。(5)过火海。用木炭一千多斤来烧火,燃至一半后,把木炭堆扒开成约0.8米宽、5米长。在正式过火海前两分钟再洒上几斤煤油上去,在油火燃烧火苗正在往上窜时,徒弟们依次赤脚走过炭火上。(6)上刀山。过完火海等法师念完经洒过符水,徒弟们依次爬上用刀子做成的梯子,刀子刃口朝上,崭新锋利。至此,整个仪式就圆满完成了。整个表演过程惊险壮观,掌声喝彩声不断,观众亦可参与其中体验,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
第2个回答  2013-10-30
“上刀山下火海”的具体资料(摘自百度百科):

踩住锋利的刀梯向上攀行,又从烧红的铁犁上划过,一双赤脚却毫发无损。这就是被称为“上刀山、下火海”的傩技绝活。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是真的。
在贵州省德江县举办的中国傩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记者看到了一场精彩的傩技表演。傩师们的真功夫,让每一位在场观众惊心动魄。
“上刀山”表演之前,记者先上前检验真假。锋利的刀刃将记者拿上去的塑料绳一下就割断了,连试3把都是如此,而20多把刀交错从高耸的木杆中一一穿过。在做过简单的仪式后,背着小孩的傩师爬上了刀梯。热闹的观众一下屏住了呼吸。傩师的腰和臀部向后拱起,踩着稳健的步伐向上攀登。每踩一步,观众的心都要随之紧张一下,而傩师却始终镇定自若。攀上顶峰,又有节奏地平稳“下山”。还未等观众恢复心跳的速度,他已抬起脚向所有人展示,果真毫无损伤。
这边还未结束,那边已从旺火中取下被烧得赤红的铁犁。傩师端起碗,先向上喷口水,烟雾腾起时,他迅速迈开双脚,从铁犁上划过。
精彩的傩技表演让人大开眼界,绝技的背后有何奥秘?遗憾的是,虽然采访了当地数位傩戏专家,记者只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德江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黎世洪说,“上刀山”步子要“稳、准、狠”,一脚踩稳,绝不能移动,这样就不会被割伤。“下火海”关键在那一口水,水喷洒上去的瞬间可起到降温的作用,脚迅速划过可保无恙。傩戏专家李觉序说,过去他还见过尖刀刺身的表演,傩师同样安然无恙。关键是迅速消毒、止血,所用药物就是土家族傩师世代流传的神奇草药。虽然药方不得而知,可止血功效却立竿见影。

典故由来:
人们常把“刀山火海”比喻为非常危险的地方,而把“敢上刀山,敢下火海”者视为勇士。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上刀山、下火海”却难得一见,但在僳僳族一年一度的刀杆节上,我们却能直击惊心动魄的“下火海、上刀山”的现场表演。
刀杆节在农历二月七日至八日举行。第一天夜间举行“下火海”仪式,第二天白天举行“上刀山”仪式。
“下火海”之前,僳僳勇士们先供奉神灵。供奉的神灵中有一位“白马将军”,传说他就是明朝兵部尚书王骥将军。王骥三征麓川回朝后被奸臣所害,而僳僳族的刀杆节就是为了纪念王将军。
供奉神灵后,大家把准备好的栗柴搬到刀杆场上,堆成两庹长、一庹宽、一庹高的柴堆,然后点燃柴堆,熊熊的烈火越烧越旺。这时,由勇士中的“戛头”(歌舞活动的头领)领头,一排身着蓝色节日盛装的男子跟着合唱一支祝福歌,边唱边踩着整齐的步子舞蹈。待柴禾烧成通红的炭火(誉为“火海”),一位勇士就炸响一长串鞭炮,几个身着红衣的勇士随之鱼贯出场。他们头上和腰间扎有彩纸,手中舞动两面小红旗,围着火塘跑上几圈后,开始“下火海”。勇士的光脚板直接踩在通红的火炭上,火花飞溅;接着用双手捧起火炭洗脸,这真是名副其实的“火的洗礼”;最后将一段粗铁链丢入火中,烧得半红,然后用手挽住翻动玩耍,表现一种渺视尘世间各种约束的勇敢精神。火光把他们的脸膛和全身映得通红,尤如威武的“火神”下界。在进行“跳火海”的各项活动中,旁人要不断地将有驱邪除魔之效的艾香末撒入火塘,火星飞溅,十分壮观。当天晚上的最后一个仪程是:根据当年要上的刀杆数(36或72把刀),用点燃的香棍排成刀杆样,由勇士们一个个踩过去。据说如果那个把香棍踩倒而过不去,就得取消其上刀杆的资格。经过洗礼的勇士不能回家,大家围着火塘通宵跳舞。
“上刀山”也叫“上刀杆”。首先是扎立刀杆。根据“小年三十六,大年七十二”的刀把数确定刀杆的长短,一般用近30公尺的栗树原木杆,用三条金竹篾片把左右颠倒的锋利长刀捆扎在刀杆上。刀杆下部还有三道关卡和三座城堡。整个刀杆上扎有黄、白、红、绿、蓝的各种纸花和神符小旗。竖立起的刀杆就象笔直的“天梯”,耸立在刀杆场上。接着是举行供刀神仪式。在竖立好的刀杆下进行,一般供一猪九鸡。刀杆脚下供一猪一鸡,四方、四桩各供一只鸡。由祭司(上刀杆的师傅,僳僳语叫“尼扒”)主祭,祭语可拜念、歌念或舞念。主要内容是:“火有火神,刀有刀神,祭刀求神灵,保平安生存。”上刀杆是节日的高潮,最精彩的时刻。着彩装的勇士用双手双扣住上面的刀刃,再将光脚板踩在刀梯上,一步步向上攀登。他们毫无畏惧,机灵轻松,展现了铁脚硬汉的雄姿。率先攀上的第一位勇士,在杆顶燃放鞭炮祝捷,并念四句吉言:“五谷丰登,无病无灾,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有的勇士还在刀杆端表演各种倒立等高难度动作。为祝贺勇士的成功,人们围着刀杆“跳嘎”,祝福勇士胜利,祝贺节日愉快,祝愿人们健康幸福美满。
上刀杆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僳僳族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攀登、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