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翻译下这3句古诗文· 谢谢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名而行无过矣。《劝学》
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诫子书》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夫(fú):〈书〉①指示词。那;这:独不见夫螳螂乎?②代词。他:使夫往而学焉。③助词。a)用在一句话的开始:夫战,勇气也。b)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人定胜天,信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夫(fū):①丈夫。②成年男子。③称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④旧时指服劳役的人,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

出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夫,音扶。舍,上声。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程子曰:“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又曰:“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义。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谨独。”愚按: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名而行无过矣。《劝学》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 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 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 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顺见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 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 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 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 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 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 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 ,(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 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 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 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 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 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 着安逸。认真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 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薰陶感染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 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 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 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 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 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 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 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 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 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 (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因此没 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 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 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 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 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3、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原出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两句是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但这不是诸葛亮的原创。而是出自西汉《淮南子·主术训》。其原句为:“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来是排阀句,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平仄极不和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18
【1】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③舍:停
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2】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希望对你有帮助,O(∩_∩)O~)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