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如题所述

在人际交往中,得体的礼仪和话语有益于和谐人际关系
看人之长与欣赏与赞美是类似的内容,可以将看人之长融入到欣赏与赞美中。同理可以将冲突处理作为有效沟通的一部分,则就选出了互惠互利、自信与信任、欣赏与赞美、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有效沟通五项,再根据自己的理由进行重要性排序,注意不要忘记排序这一步,而且不一定必须分为五个档次,可以有并列重要性。

互惠互利:在人际交往中除了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做到“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和多赢。如果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总是想着自己如何得到,而未能想到对方在与你交往中可以得到什么,这样的人际关系是很难达长久,或保持良好状态的。

自信与信任: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与人交往时,如果我们按照自己的本来意愿做出反应,可能会惹得对方不高兴,因此我们害怕这样做。但是,如果我们采取另一种 方式取悦于对方,又会使自己感到不愉快。如果一个人有了这种体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那就应接受自信训练。同样信任对方也是交往中重要因素。

欣赏与赞美:我们周围的人不可能具备一切能使我们的生活方便舒适的品质,因此我们要学会理解和欣赏人们本来的样子。欣赏每一个人是一种视角和胸怀,也是一种能力。学会欣赏,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不要吝惜表达你的赞美。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回顾一下你与关系亲密的某人发生的最后一次争吵,你是否认为你对问题的看法清楚无误,而对方的看法是错误的,尽管你努力做到克制和忍让,但对方试图强迫你按照他或她的思路看问题。对方的看法是否与你一样?如果你不会体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你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将是非常困难的。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善于了解他人,体恤他人,这样做可以激发你对他人的爱、同情和理解,而这些情感是形成每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的核心。

有效沟通:有效沟通指能够让对方准确了解到自己的想法并且运用说话艺术,使沟通更加和谐,使沟通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开始建立关系,维护关系、解决冲突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4
一个人的礼仪是修养,两个人的礼仪是社交,三个人以上的礼仪是制度--摘自王新老师原创经典语录。

一个人的礼仪是修养

对个人来说,礼仪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自我修养的准则。

礼仪与我们息息相关: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坐一起,一言一行

礼仪让我们懂得规范:矩步方行,通书达礼,九十其仪,济济跄跄

礼仪为我们明确标准:翩翩有礼,落落大方,文质彬彬,温文尔雅

礼仪要我们修炼内心:正身清心,通书达礼,诚敬谦让,和众修身

礼仪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我们能够看到的礼仪是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行、让人舒服的言行,而这些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用礼仪约束自己,就会显得我们很有修养、有内涵。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形象。

两个人的礼仪是社交

礼仪的核心是尊重,“来而不往,非礼也”,一个人不尊重别人,就难以得到对方的尊重。有了尊重,家庭生活才更加融洽,朋友交往才更加简单,同事沟通才更加顺畅,与人交流才更加温暖。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礼仪是建立联系的美化剂,是人际交往的和谐剂,是与人相处的润滑剂,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升华剂,没有人敢说不懂礼仪自己可以过的很好、很幸福。进而言之,礼仪是社交的艺术,是待人接物的学问。

三个人的礼仪是制度

古人有这样的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公司的规范是公司所有员工综合素养的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是公民组织的集中表现。中国古代就是“礼治”的社会,“礼”是国家政治与个人生活的规范。自古就有“五礼”之说,体现了政治生活与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传统社会的“礼”也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使“礼”与“法”并重成为治国之道、施政标准。

“礼”的行为展现便是“仪(式)”,仪式作为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不断的演化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成为国家的重要制度和活动。制度化的“仪式”来源于国家对“礼”的规范和引导,也发展成了礼仪制度,体现了文明大国的风范。“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起,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仪典范的作用,将礼仪规范上升为国家的礼仪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已经成为企业、社会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主要手段。
第2个回答  2020-10-24
交往的技巧
(1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 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辨析能力愈高的人,社交能力也愈高。他们在与父母、师长、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时,较能完成交往目标,并较能改进双方的交情。 亦有证据显示,辨析能力高的人,他们会遇上较多愉快的交生经验,而他们也较少出现抑郁的情绪。需要强调的是,"因时制宜"并非指盲目跟随形势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亦不是指盲目顺应对方的旨意。
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去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我们也测量了受测者与父母、师长、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的成果,发现越倾向性格道德判断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便越差。反之,越倾向作内心剖析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也就越高。 相信性格不可改变的人较重视评估别人的性格和道德,而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则较留心别人的行为动机和做事的情绪状态。
4.从社交包括的三个方面各个击破
(1)良好表达能力的培养
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表现在适时、适量、适度三个方面。
一要适时。说在该说时,止在该止处,这才叫适时。可有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他们见面时不及时问候;分手时不及时告别;失礼时不及时道歉;对请教不及时解答;对求助不及时答复……反之,有的人该止时不止。他们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唠唠叨叨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别人悲伤忧愁时嘻嘻哈哈开玩笑;在主人心绪不安时仍滔滔不绝发表宏论;在长辈家里乐不可支地详谈"马路新闻"。请设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见了上面这种人,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二要适量。适量的社交口才还包括声音大小适量。大庭广众之中说话音量宜大一点,私人拜访交谈音量宜适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间交谈,小声则可以表现亲密无间、情意绵绵的特殊关系,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应该掌握的技巧。
三要社交口才适度。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对象把握言谈的深浅度,根据不同场合把握言谈的得体度,根据自己的身份把握言谈的分寸度。其次,体态语也要恰到好处。
口若悬河的本领从哪里来呢?是天生的吗?有的人从小就注意培养,所以表达能力会显得比人强。但大多数人的口才,都是在成人后自觉地苦练得来的。
(2)人际融合能力的培养
融合于社会,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地面对世界、接纳世界。当然接纳世界并不是要你消极等待和向困难屈服,更不是要你没有任何原则地去苟同消极落后的东西,甚至同流合污。而是要你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接纳现实,并有勇气和决心去消除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弘扬主旋律,尽一份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
当然人际融合能力并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能否接纳世界、认同世界方面,它还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人际融合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连的。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能够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和比较差的环境中,也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
(3)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处理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但是,当问题接踵而来,而且复杂度不断升高的同时,如何有系统地找出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考验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了。
一要定义并理清问题:先收集资料并分析,确定问题确实存在之后,将问题写下来,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了解的陈述,将问题具体化,使相关人员明了。
  二要分析问题:可以利用管理学的技巧辅助,如鱼骨图等。或是与部属举行讨论会议,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类,并且列出解决的优先顺序。
  三要订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邀请同仁脑力激荡,最重要的是把这些结果用有系统的方式整理出来,依照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是否能获得管理阶层支持,以及是否可付诸实行等原则排出顺序。
  四要选出解决方案订出行动计划:选择影响力最大、推动起来最容易的方案,立即拟定行动计划。
  五要推动解决方案并追踪结果:进行之前先给予'成功'的定义,在过程中不断检视决策的推行情况,并树立各阶段里程碑,确保行动达成目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