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预报中国天气为什么可以那么精准?

如题所述

首先,我们得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报出来的。天气预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数值预报,指的就是电脑进行计算,根据现有的资料,推算出几个小时后,几天后,甚至是几周后的环流形势,并进行一个预报。欧洲中心有预报产品,日本也有,我们国家也有T系列的预报产品。但是,电脑是死的,它只会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一个死的计算,算出来各项数值,而不同的数值模式,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个等下再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你的例子中的信息可以给得这么详细,因为它是电脑算出来的,通常电脑可以把每个地方都给算出来,只要你分辨率够。但是,问题来了,不同的产品,有时候报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预报明天,日本的产品可能算出来会下雨,但是欧洲的算出来不下雨,那到底下,还是不下?因此,所有的气象工作者都会很耐心地劝说你们,不要去看这种国外的天气预报。不是说国内的预报多么好,不是说要隐瞒温度,而是因为,那东西是电脑死算出来的,误差大。

接下来,说第二部分。为什么气象局要有预报员?因为预报员要根据实况,根据电脑计算结果,根据自己的知识进行判断。打个比方,预报员要预报明天的天气,那么我要看过去几天的天气图,包括地面的,850百帕的,700百帕等等…………我要看过去这段时间的雷达回波,红外图,水汽图等等…………我要看各家的数值预报产品结论,包括欧洲的,日本的,中国的等等…………(注意,这个就是你题中所说的预报中的某一种产品的某一个结论),我要看数值产品上的风场,气压场,水汽形势等等…………我还得看地面实况图,还得看……………………图多到绝对会让你看吐的,真心的。全国的气象局每天早上八点都要会商,如果你早上8点去气象局,你会发现每个人都会端坐在视频端做笔记,听各省的预报员发言探讨天气形势。然后全省的各个市的气象局都要会商,接着全市的还要开会……所以很多时候,预报员从早上开始就得在那里分析天气,做出预报,进行严谨的讨论,当有特殊天气还要发布预警。当初我在那个气象局的时候,预报员看天气图就明显比我专业太多。比如有次我看天气图就看风向,看高低压系统,看槽脊,而台长一眼就给我指出来:为什么你没有注意到我省南部的那条切变线呢。这就是业务熟练的预报员与我这种毛头小子的区别。

到这,我想问,你是愿意相信一个电脑一种模式算出来的死结果(可以偷偷的告诉你,有些时候不同的模式算出来的结果相去甚远),还是由全国,全省,全市的预报员经过讨论,经过综合分析,经过各个模式的比对检验所报出来的结果呢。 所以,你说的国外的天气报到镇,就不足为奇了,反正是电脑算的。其实气象局的预报模式里,也可以算出来全球的。全球的气象资料都是共享的,如果你能开发出一个模式,那你也能像题中描述的那样,报出任何一个地方的天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7

就做过气象IT项目了解的情况补充几点: 1、观测站分为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区域气象观测站(几万个),三类,我国与世界气象组织(WMO)交换气象站点有两千多个(以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为主),一般情况WMO拿不到区域气象观测站的数据。 模式产品就是利用拿到的观测点的数据,进行插值运算(多种模型),计算结果是否可靠看拿到的数据分别是否足够广泛(用两千个点计算360万平方公里VS用三万个点计算360万平方公里); 因此,天气预报,外国的、国家气象局、省气象局、市气象局的天气预报越来越细化,省、市级可以利用区域站的数据(区县局可能因人员数量、个人水平问题影响预报能力)。 2、短时临近的天气预报(降水),直接看雷达图就可以了,大多数人可以看得懂; 3、天气预报数据与感受的差异是存在的,空旷、百叶箱里面(气象观测站)比马路上要好的多,没有汽车尾气、发动机排放热量,感受当然不一样,这一点如同,早上到办公室,晚上下班,与陆上作业的人员感受肯定不同。

第2个回答  2018-01-07

其实中国在气象技术上不说领先世界吧,至少是不落后发达国家的,而且现在气象预报大多数是模式预报,大尺度大形势的分析基本靠谱,而且由大尺度天气环流形势去细分各地情况也是较准确的。 现在说一下我国天气预报发布制度。 首先,每天早上8点,收看全国天气会商,就短期天气形势和中长期天气形势说出预判,依据一般都是ec细网格啊,单点剖面图啊一大堆天气产品,然后抽一些省发言交流自己省内近期的天气预报,并对他们的预报提出指导。 然后是10点的省市会商。流程和全国会商一样。 然后是15点的县市会商。 就是这样层层预报下去,下级预报存在犹豫的,以上级为准,除了一些罕见的天气预报外,一般都是很准的。 嗯,所以答主还是多看看国内的月亮吧,一般预报晴天的时候都还是挺亮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