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沟式铁矿床成矿模式

如题所述

一、矿床概况

大西沟铁矿位于陕西省柞水县,属海相沉积型铁矿床,查明资源储储量为3.52亿吨,铜资源储量14050 t,平均品位TFe28.01 %、Cu0.614%,属大型铁矿床。

二、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区地质

大西沟铁矿区地质图如图7-9所示。

图7-9 柞水县大西沟铁矿地质图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青石垭组海相粘土质碎屑-碳酸盐岩含铁建造,具明显的复理石韵律特征。含矿岩系总厚度500 m左右,岩性以千枚岩为主,次为变质砂岩和碳酸盐岩夹硅质、砂质板岩。由老至新可分为3层:下部为钙质绢云母千枚岩及泥灰岩;中部为菱铁矿矿层,由条带状菱铁绢云千枚岩夹菱铁矿矿层组成;上部为磁铁矿、重晶石含矿层,主要为磁铁重晶石绢云千枚岩、磁铁重晶石岩、绢云千枚岩及少量菱铁绢云千枚岩。

含矿岩系具如下特征:(1)原岩为一套粘土质和碳酸盐类沉积岩,其上、下层主要为细屑-粘土质沉积岩。上部含炭质较高,普遍含铁的硫化物和硫酸钡,底部还见微量铅、锌硫化物及鲕状绿泥石等,铁的碳酸盐矿物少见;中部主要是粘土质岩石和菱铁矿。(2)岩相变化急剧,总体是中段以粘土质岩石和铁碳酸盐为主,东、西两侧粘土质岩石和铁质渐减,钙镁质岩石增多,菱铁矿层随之变薄至尖灭,沿倾向钙、镁质岩石明显增加,粘土质岩石减少,菱铁矿随之尖灭。(3)岩石具有明显的复理石韵律,主要由泥质、碳酸盐类沉积或钙质与铁白云质组成,韵律层厚数厘米至十余厘米。(4)含矿岩系中部厚,两侧变薄。

2.构造

矿区地处文公庙向斜南翼,基本构造形态为单斜层,走向280°~320°,倾向NE,倾角20°~45°。矿区中段见有一对平缓、不协调的向斜和背斜构造,波及深度不大,仅见于含矿层的中、上部地层。

断层不甚发育,有NW、NNE和近SN向3组。以NW向的斜正断层或斜逆断层为主,对矿体有破坏作用,断层走向295°~335°,倾向SW或NE,倾角60°~80°,垂直断距数米至30 m,水平断距数米至17 m,破碎带宽0.5~80 m。

3.岩浆岩

岩浆活动微弱,主要有煌斑岩脉,局部见二长岩和石英钠长岩细脉。煌斑岩多沿近SN向(倾向E)和NNE向(倾向NW)断裂充填,倾角一般大于70°,部分沿层理或片理充填,长度多在100 m以上,个别达1000 m以上,厚度1~2 m。

(二)矿体特征

矿体剖面如图7-10所示。已圈定和探明铁矿体17个,重晶石矿体5个,铜矿体2个。按铁矿体形态、产状和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可分为:层状菱铁矿矿体、层状重晶石磁铁矿矿体和脉状磁铁矿矿体,以前者为主,其储量占全区总储量的99%。

图7-10 柞水县大西沟铁矿区58号勘探线剖面图

层状菱铁矿矿体主要产于含矿岩系中部层位,延伸较稳定,产状与围岩一致,二者呈渐变过渡关系。有6、7号主矿体及8、9、25、27、32等小矿体,其中,6号矿体长1850 m,最大斜深1375 m,最大厚度133.20 m,平均26.82 m;7号矿体长2000 m,最大斜深870 m,最大厚度181.38 m,平均51.40 m。

层状重晶石磁铁矿矿体(10、11、14、17号等矿体),产于含矿岩系上部磁铁重晶石绢云千枚岩中,产状与围岩一致,二者呈渐变过渡关系。矿体长200~500 m,斜深100~400 m,厚度3.50~24.12 m。

脉状磁铁矿矿体(20、18、12、1号等矿体),产于断层裂隙中,个别沿片理产出,矿体走向120°~160°,个别为243°,倾向NE,倾角25°~50°。呈脉状或细脉带产出,与围岩界限明显,个别呈渐变过渡关系,近矿围岩常发育绿泥石化。矿体长80~400 m,最大斜深330 m,—般几十米至100 m,厚度1.46~24.90 m。

(三)矿石特征

金属矿物主要为菱铁矿(占铁矿物总量的70%~75%),次为磁铁矿,常见穆磁铁矿、镜铁矿、黄铁矿、褐铁矿。另有微量黄铜矿、方铅矿、磁黄铁矿、毒砂、锆石、孔雀石、蓝铜矿、辉铜矿、胆矾、黄钾铁矾、叶绿矾、斜方铁矾、假像赤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绢云母和石英,次为重晶石、鳞绿泥石、铁白云石、黑云母以及少量方解石、鲕状绿泥石、蠕绿泥石、钡冰长石、钠长石、电气石、叶蜡石、高岭石等。

矿石结构以变余砂状、鳞片状花岗变晶结构和变余砂状花岗变晶结构为主,另有斑状变晶、变嵌晶(筛状)等结构。矿石构造以条带状为主,其次为致密块状和浸染状,另有少量片麻状、块-团块状等构造。氧化矿石有网状、树枝状、皮壳状和环带状等构造。

根据矿石结构、构造和矿物共生组合,可分为:条带状菱铁矿矿石,分布广泛,约占总资源储量的40%,是组成层状菱铁矿矿体的主要矿石类型;块状菱铁矿矿石,约占总资源储量的15%~20%,主要分布于7号矿体中部和6号矿体深部厚度膨大的部位;浸染-条带状磁铁矿菱铁矿矿石,约占总资源储量的30%~50%,主要分布于6、7、9、14号矿体,分布不均匀,地表比深部多,东部比西部多;浸染状磁铁矿矿石,约占总资源储量的7%,主要分布于10、11、14号矿体,偶见于6、7号矿体浅部;块状-团块状磁铁矿矿石,主要分布于1、12、18、20号脉状磁铁矿矿体,在6、7号层状菱铁矿矿体中也常见,但量很少。

绿泥石化见于磁铁矿脉周围。

铁矿石平均品位TFe28.01%。其他组分有:S1.45%,P0.04%,CaO0.88%,MgO2.37%,Al2O337.88%,SiO229.93%,BaSO41.26%。(CaO+MgO)/(Al2O3+SiO2)=0.06~0.14,属酸性矿石。

伴生铜矿体(B7、B4及两个表外小矿体B5、B8)呈似层状产于7号铁矿体顶板围岩或7号矿体中,与围岩呈整合接触。矿体长70~400 m,厚3.96~8.11 m。矿石类型以含铜磁铁重晶石岩为主,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另有少量黝铜矿、蓝铜矿、辉铜矿和闪锌矿等。矿石铜品位0.29%~1.049%,平均0.61%;铜矿石含银2.97~26.28g/t,平均9.33g/t;伴生重晶石含量较高,BaSO4在40%以上,平均42.44%。均可综合回收利用。

伴生重晶石矿体(B1 、B17及3个小矿体)呈层状产于B7号铜矿体上盘磁铁重晶石绢云千枚岩中,与围岩呈整合接触。矿体长200~380 m,延深400~450 m,厚度3.90~39.10 m。矿石中含BaSO410.60%~71.14%,平均41.17%;TFe7.15%~30.12%,平均15.81%,可综合回收。

三、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中泥盆世时期,柞水-山阳一带为一裂陷半封闭的沉积海槽。青石垭期,由于盆地南北两侧断裂的继承性活动,海盆长期持续振荡式下沉。沉积了巨厚的类复理式建造,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有利于来自陆源物质的分解和缓慢聚集。而与此同时可能还有部分富含成矿物质的气液通过海底的同生断裂,以喷流(溢)方式进入海盆洼地的底部形成富含金属组分(铅锌铜银)的卤水池,并在不同的部位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有序变化中分别沉积成矿。其成矿过程大致为:在菱铁沉积阶段,介质中(海水)特别富铁,并有铜铅锌银钡等元素共存,在弱碱性条件下,CO2与Fe结合形成Fe(HCO32重碳酸盐,并向海水深处聚集,在还原环境中分解为菱铁矿沉积下来,形成菱铁矿层。随着菱铁矿的沉积,海水中铁质成分和CO2大大减少,而铅锌银等元系相对富集,当介质转变为中性-弱碱性还原环境时,它们便和海水中的硫结合成硫化物沉淀下来。其后,由于海水中Ba、Cu等元素相对富集,介质也由弱碱性转变为弱酸性以及由于海水变浅,海水中氧含量增加形成重晶石-含铜磁铁矿层,至此,整个矿床的沉积过程完成。综合矿床的地质特征考虑矿床中硅质岩、重晶石岩等特殊岩类的存在,认为矿床属于产于海相复理建造中与化学沉积-海底喷气作用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

矿床形成之后曾受到区域变质作用,特别是印支期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产生了元素的局部富集、重组,形成了后期似脉状磁铁矿矿体。其成矿模式见图7-11。

图7-11 大西沟铁矿成矿模式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