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市发力,涨势板上钉钉?下半年猪价的“高点”会在几月?

如题所述

原创出品,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到了下半年,猪市可以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从之前疑惑的“涨不涨”到当前争论的“涨多少”,可以说猪市已经大体摆脱了深亏模式。
当前来看,似乎猪价涨势已定,具体有几个方面的支撑:
首先,从猪周期发展的时间及走势来看,猪价接近“拐点”。
猪周期是养殖业的一大定律,从时间上来说,一般要经历2-3年的时间,而从发展阶段来看,一个完整的猪周期需要经历4个阶段,即产能下降导致猪肉价格大涨,产能恢复肉价回落,产能过剩肉价大跌和产能回归正常水平肉价逐渐平稳。
而反映到养殖端则是养殖利润先是由盈亏平衡冲上高峰,然后随着产能恢复利润由高点回落至盈亏平衡,而随着产能持续增加养殖利润继续恶化并开始亏损,最后产能恢复至常态后养殖利润开始回升。
而当前猪市的阶段很接近第四阶段,且从时间上来看,也符合接近“拐点”期的特点。
而且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在以往猪周期的猪价波动中,猪价往往会出现不止一次的触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W”走势,而回顾猪价波动确实已出现了不止一次的触底现象。
因此从走势上来说,符合“拐点论”的判断。
其次,本轮猪价走势表现出明显的“淡季不淡”的特点。
通常来说,每年夏季是猪肉消费淡季,消费不畅,自然也是猪价最低迷的时候。
但今年的淡季有些反常,在消费不振的情况下,猪价却逆天大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从“8字头”直接冲到了“10元”以上。
这也使得市场预判,淡季涨势强劲,那么至少到旺季很难再大跌吧?
第三,今年政策端介入较早。
在猪价大涨后,政策端迅速回应,抑制了猪价的涨势,但是也要看到,政策的意图并不是不让猪价涨,而是不能过快、过猛地上涨。
同样,猪价也不能大跌,毕竟养殖户已经经历了痛苦的深亏,再跌下去恐怕真的没人养猪了。
所以经历过这些以后,市场普遍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下半年猪价涨势基本已定,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涨多少?
一个大前提是,在政策及供需层面,均不支持猪价大涨了,这也是我们判断生猪养殖已进入微利时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但微利时代也分高点和低点,那么下半年猪价的“高点”会在什么时候呢?
一种观点认为,下半年猪价的“高点”是在8-9月份。
因为根据去年产能情况来推算,今年七八月份的出栏量是最低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猪价淡季上涨的一个原因之一。
而到了八九月份,天气开始渐渐转凉,消费端开始渐渐抬头,尤其今年8-9月还有两个重要的消费刺激因素,一个是9月全国院校开学,8月底食堂有备货需求;二是今年中秋大幅提前,9月10日即是中秋节,这意味着无论是企业中秋备货还是家庭备货都将提前,这都是利好消费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出栏低位,消费上涨的带动下,猪价易走出“高点”。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下半年猪价的“高点”大概率会在11-12月份。
原因是这一时期是传统消费旺季,尤其是腌腊、灌肠等需求,对大肥的需求强劲,大肥上涨很容易带动整体猪价全面上行。
但在第一种观点中认为,虽然单从消费上来说,年末是消费高峰,但是有两个抑制消费的因素不容忽视:
一个是随着猪价抬头以后,二次育肥等快速增加,大家都看好年底消费,指望能年底增加出栏把之前亏损的钱给赚回来,这也就意味着虽然消费强劲,但供给也增加了,两者很可能相互抵消;
二是受2年多的疫情断断续续影响,不少家庭收入下滑,这意味着消费也将不及预期。
而猪肉虽然是中国消费第一大肉类品种,但是并不是绝对的刚需,例如随着猪价上涨以后,市场猪肉价格也迅速走高,这对消费来说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例如,当前已有很多家庭选择鸡肉来作为替代了。
所以虽然年底是消费旺季,但叠加多重因素影响,可能对猪价的影响会不及预期。
鉴于猪价上涨以后,养殖户及规模企业的操作有些复杂,上述两种观点各有道理,都值得参考。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观点是在疫情常态化的基础上考虑的,并没有考虑突发因素导致的备货增加。
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一问,能涨多少?
当前来看,猪价高点想要突破14元/斤是具有较大难度的,不排除个别地区或能达到,但大多数在11-13元/斤波动的概率更高,这也基本符合市场情况。
一是考虑到肉价的涨幅,显然肉价随着猪价水涨船高,但居民接受程度是一个很大影响因素,再加上猪肉价格对cpi的影响,所以猪肉价格的上涨空间基本可见,这也意味着养殖端的猪价空间也基本可见。
二是考虑到种植成本上涨推动粮价上涨,进而拉升了养殖成本,考虑到猪粮比价等因素,猪价在这一范围波动基本符合预期。
那么,市场是否会受到压栏等情绪变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呢?
会受到影响,但是大幅改变的几率并不大,因为政策的线卡得很牢,基本波动幅度不会超纲。
但是过度的压栏可能会扰乱节奏甚至抹平高点,所以下半年猪价走势基本明朗,不必赌市,保持正常节奏就好。
更多内容欢迎收藏“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