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看待“摆烂式旅游”的?

如题所述

不做攻略、不去热门城市扎堆,每天睡到自然醒,慢悠悠出门,边吃边逛……近来,在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及视频网站上,“摆烂式旅游”的现象格外流行。

疫情过后,你会去旅行吗?有人说:当然会去!也有人说,再观望观望。疫情三年,必要的隔离措施以及不确定性风险阻挡了许多年轻人外出旅行的脚步。十二月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进一步优化,人们外出顾虑减少,不少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踏上新的旅程,然而,当前新冠病毒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也给人们的外出旅游带来不少困扰。

基于此,“摆烂式旅游”流行起来。避开拥挤的人群,去一个“冷门”的地方,或晒晒太阳,或看看溪流,累了就躺在民宿里休息,饿了就边走边吃。虽是“摆烂式旅游”,但在岁末年初之时,能将各种事务暂且搁置,以此“摆烂”姿态“放空”自我,去感受自然及人间烟火气,也不失为一个舒缓心情、缓解疲劳的好选择。此外,“摆烂式旅游”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群过度聚集而导致的新冠病毒感染风险,减少人们对于外出旅行的担忧。

其实,早在国庆期间,“摆烂式旅游”就随着“反向旅游”的热潮进入了公众视野。“摆烂式旅游”看似是一种消极的、避世的心态,反映的却是后疫情时代年轻人对“社会疲劳”的对抗。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提到:功绩社会和积极社会导致了“过度疲劳和倦怠”的精神状态。事实上,当代年轻人正是受此社会特征影响的典型一代。在繁忙的、快节奏的生活中,年轻人面对工作生活的无力感、疲惫感及焦虑感缺少窗口排解,因此,每逢节假日的外出旅行就成了年轻人自我放松的重要形式之一。

然而,三年来受疫情影响,人们要频繁地应对静默、隔离、停工等不确定性局面,无数的计划被一次又一次打乱,每次疫情信息变动都或多或少牵动着人们的敏感神经,人们的“社会疲劳感”加剧。因此,面对永无止境的攻略、真假混杂的信息以及难以应对的不确定性,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脱离和逃避此“高压状态”,通过无计划、无攻略的“摆烂式旅游”实现将自我的轻松舒适放在第一位的目标,不花费过多精力应对不确定性,随遇而安,随心而动,尽情释放被压抑的情绪,以此来对抗自我的“疲劳感”。

从“摆烂式社交”到“摆烂式带娃”“摆烂式恋爱”再到“摆烂式旅游”,“摆烂”似乎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经典的处世哲学。此次“摆烂式旅游”的兴起预示着年轻人对抗“社会疲劳”的新形式,同时也提醒人们关注后疫情时代的负面情绪及精神疲劳,提升年轻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