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戏金蟾寓意是什么

如题所述

金蟾寓意
“刘海戏金蟾”典故出自道教,由传说的辟谷轻身的人物附会而成。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古时认为得之可致富。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 明朝学士解缙有关对联: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杀画中刘海。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烟,闷死阵里将军。

故事涵义
关于刘海戏金蟾,除爱情故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人们并不十分了解。据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常德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证,《列仙全传》卷七略云:刘玄英,号海蟾子,初名操,事刘守光为相。一日忽有道人来谒,索鸡卵十枚,金钱十文,以一文置之几上,累十卵于钱若浮图(塔)之状。海蟾惊异之,曰:“危哉!”道人曰:“人居荣禄之场,履忧患之地,其危殆甚于此。”海蟾繇此大悟,遁迹于终南山下,丹成,尸解,有白气自顶门出,化为鹤,飞冲天。清初褚人获《坚瓠五集》卷一亦云:“海蟾姓刘名嚞,勃海人,十六登甲科,仕金,五十至相位。朝退,有二异人坐道旁,延人谈修真之术。二人默然,但索金钱一文,鸡卵十枚,掷于案,以鸡卵累金钱上,嚞旁视曰:‘危哉。’二人曰:‘君身尤危何营此卵?’嚞遂悟纳印,入终南山学道而仙。”两处记载略有差异,但其基本含义一致。 身居官场,如履忧患之地,这是前人的思想。康熙年间,著名雕刻家吴之璠曾雕有“刘海戏金蟾”笔筒,其上题七绝一首:“谁是忘忧自在天,戏蟾拥慧对流泉,科头散发挥无事,终日逍遥不计年。”他欣赏刘海的“逃避”态度。该笔筒的作者则相反。 他认为官还是要人做的,应奉行的准则是“不为利禄,清以奉公”。这也是跳出“忧患之地”的最好办法。他的观点对后人是有很大启迪作用的。此笔筒发现于湖南常德。它的出现,可能与晚清史上影响巨大的“湖南新政”有关。据史记载:嘉庆、道光年间贪风愈甚,几乎无官不贪,大小官皆贪。湖南布政使郑源王寿,凡有新授州县官到省,都要勒索贿赂才准赴任,名为“买缺”,“以缺之高下定价之低昂,大抵总在万金内外。”如果新官无钱贿赂,便只好长期守候在省,久之资斧告匮,不得不知会州县书吏、衙役等携资来省活动。这样到任之后,钱粮则必假手于户书,漕米则必假手于粮书,仓谷、采买、军需等则必假守于仓书,听其任意滥取,加倍浮收,“上下交通,除本分利”。在贪污腐败的风气下,官僚们唯求官运亨通,招权纳贿而已,他非所闻。因而苟且偷安,庸庸碌碌,玩忽职守,荒怠政务,天下官吏皆然。 嘉庆、道光时期,清朝统治开始走向衰落,政治、武备日益腐败。1862年(同治元年)曾国藩叹道:“为德为才,得一已难,两者兼全,更不数觏。”当时稍有见知的官吏都认为要根除祸乱,非先治本整饬吏治不可。因此湘军的头目们把整顿吏治,修明政事看作是医治乱世、实现中兴的一大要政。他们对湖南吏治大力整顿,先后参革了新化、黔阳、桃源、嘉禾、龙阳、东安、巴陵、临武、宁乡等县的知县和澧州知州、岳常澧道道员,同时保举重用了一批精明强干的官员。又鉴于官民阻隔,上下之情不通,官场腐败的情况,采取掺沙子的办法,大力扶植新生力量,赋予他们亦官亦绅的权位,参与地方行政管理事务,使吏治有了明显改观。湖南官吏自巡抚起,以廉俭勤能相表率,故湖南统治阶级的政令通行无阻,“威行于府县,贪靡之风几革。”此竹雕笔筒当属此时所作。湖南整顿吏治的经验,成了“同治中兴”的样板。以后,周边各省照着湖南的办法去做,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