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独特的老北京清明节凉食?

如题所述

传统的寒食又称“换火节”,说的是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天,只能吃凉食了。在众多的清明节凉食中,最出名的要数老北京的凉食。老北京的凉食品味独特,品类齐全,最著名的要数“寒食十三绝”了。所谓十三绝,就是指姜丝排叉、硬面饽饽、焦圈、糖卷馃、豌豆黄、艾窝窝、马蹄烧饼、螺蛳转儿、馓子麻花、驴打滚、糖耳朵、糖火烧和芝麻酱烧饼等13种食品。

姜丝排叉。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它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

茶菜是满族、回族礼仪性食品。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习惯用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是冷荤、热菜、甜食、汤等,一定按顺序上。回族人不饮酒,但为了礼节,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硬面饽饽。是过去北京小吃中,夜间供应的一种面食,也是常见品种。硬面饽饽是一种似烧饼大小的混糖戗面火烧,入口有咬劲,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

由于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生活水平提高,走街串巷卖小吃的减少,后来已经很少能见到了。

老北京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

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

说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道一个“焦圈俊王”。他的技艺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比,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般,特别是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放在桌上,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

糖卷馃。是最具特色的清真节日食品,也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主料为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具有滋补作用,同时糖卷果也是一道药膳。

豌豆黄。是北京春夏季节的一种应时佳品,主料为去皮老豌豆、琼脂、白砂糖、清水和碱面。

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

豌豆黄原为民间小吃,后来传入宫廷。清宫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豌豆黄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宫,“小枣糙豌豆黄儿”便是时令鲜品。艾窝窝。是北京传统风味小吃,也属春秋食品,后来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艾窝窝原为“御艾窝窝”,后来在明代由宫廷传入民间。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代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

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艾窝窝作为老北京清真风味小吃,曾有诗道:

白黏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

它的特点就是色泽洁白如霜,质地细腻柔韧,馅心松散甜香。

切糕也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老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特别是到了年节,切糕一定是老百姓必吃的食物,主要是为了取个吉利,因为切糕有“年年高”之意。马蹄烧饼。因有两层薄皮,内空,形似马蹄得名。商河马蹄烧饼历史久远,相传在清乾隆年间就已享有盛名。据载,清朝末年,在县城经营马蹄烧饼的张氏家族和怀仁镇某村的康氏家族,名气颇大。他们所制烧饼经常被过往商人带往外地和京城,从此后“马蹄烧饼”不胫而走。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马蹄烧饼和糖酥火烧曾作为贡品呈献给乾隆皇帝,备受皇帝和大臣们的赞赏。由此可见马蹄烧饼和糖酥火烧,早就是远近闻名和备受喜爱的商河名吃了。螺蛳转儿。是北京特色风味小吃,有甜咸两种。原料为芝麻酱、面粉、芝麻油、碱面、花椒盐、老酵。螺蛳转儿因其形似而得名,质地松软,表皮酥脆,味咸香而可口。

馓子麻花。古名为“环饼”“寒具”。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介绍说:

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可见馓子麻花的古老。馓子麻花是北京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在事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搓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40克一个的小剂。馓子麻花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据说远在战国时期就有环饼,秦汉以来成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

馓子麻花是用发酵面揉拧成麻花形,炸制而成,是遍及全国各地的小食品。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将麻花、馓子作为寒具的代表,寒食节禁火之日,多食此品。

到了清代,据御膳房食单记载:1785年,也就是乾隆十九年三月十六日总管马国用传,皇后用野意果桌,一桌十五品。其中就有“发面麻花”做点心。

大约从清代起才将麻花和馓子分立,麻花较硬而粗,馓子细而散,但都是油炸食品。

著名的天津桂花发祥麻花,就是用发酵面加芝麻、青梅、糖姜、桃仁等果脯,经过搓拧,油炸而成。但也有被称为“馓子麻花”的,如天津的王记剪子股麻花,就因条散而不乱,麻花肌不拧紧在一起而得名。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

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或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在庙会上经营此业的多是回民。叫卖者只用一辆手推车,车上的铜活擦得锃光瓦亮,引人注目,以招徕生意。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

糖耳朵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蜜麻花,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

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

蜜麻花颜色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男女老少都爱吃,有人形容说“嚼着惊动十里人”,可见其受大众欢迎的程度。

糖火烧。是北京人常吃的早点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

要先将红糖加面粉搓散烤熟,加入麻酱、桂花、油,和成芝麻酱馅;用干面粉加发面,发酵后对硷。饧面后,将面按成0.5千克一块搓成长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