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如题所述

一、对学科性质认识的偏离
  谈及大学学习,一位同学说“大学的学习不同于高中,但是还是要考试,所以对于怎么对付考试却是想了不少。复习,只是看书、记笔记。所以平时上课都认认真真做笔记,只是课后不做练习。另外,大学考试比较容易,一般平时不用太用功也能过,特别是老师会有一些提示,所以不必太担心了。这认识或许有些片面,可是每门考试,包括文学史在内,都是如此,至少我们专业是这样的。”学生对现当代文学教材的错误认识,形成错误学习观念——文学和其他文科的课程一样,依然是偏重于识记能力的。
  难道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能用标准答案来培养吗?由于对学科性质认识的片面性,又导致学生进一步对学习现当代文学的意义和作用产生迷茫和困惑。即为什么学习现当代文学,学习了文学课有什么用途?有同学完全不理解课程性质,认为学校开设了就只好被动地选择该课程;有的认为文学课程肯定能阅读到很多小说;还有的认为是增加学识;甚至还有的同学干脆认为学了就可以换取四个学分。很多学生在问及此类问题时都很茫然。回答虽然五花八门,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性。
  至于学习现当代文学课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文学课其实是没有实际作用的。作为教师,在文学课讲授中非常重视文学的审美作用和鉴赏能力,但学生的认知是笼统的、模糊的。诚然,在社会的现实功利化的外部大环境影响下,学生很难有稳定的心境来讨论关于文学的问题,也很难引发学生学习文学课的热情。生存的压力、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他们不得不减少对专业课的投入时间。现实生活中存在“文学的用处不大”的误解,潜在影响了学生学习文学课的热情。因此为了将来就业的需要,他们宁愿花更多的时间考各种实用证书,比如:教师资格证、文秘、导游资格证、驾驶证等等,并在校内争相选修在职业竞争中有实用性的各种相关课程。
  因此,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对课程性质不了解,就易于将文学课等同于大文科类其他课程,如政治、历史、文化课程等,使学生失去学习文学的热情,进而用功利化、实用化的标准来衡量文学课。
  二、课程内容设置的不足
  笔者任教的班上,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感触:“以前认为文学(史)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因为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学作品,了解许多作家的成长历程,这是一门多么浪漫的课。所以,理想中的文学课应该是能够激发热爱文学的人的欲望,让不热爱文学的人有一种悠闲快乐的感受。”可是“翻开文学史教程,首先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这对于那些不那么喜爱文学的同学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即使是有阅读经验和爱好文学的同学,看到如此烦琐细密的文字,也难免会大失所望,甚至厌烦的”。因此,课本是否有吸引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高校汉语言文学系的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意义。这些信息都和课程名称一并挂在网络上,能给学生选课时以重要的参考。但是教师在网上公开的课程介绍与学生的理解其实总是有出入的。他们说,对于为什么学习文学史,学习文学史的用途等问题从没有做过认真的思考,有些茫然,选课也是被动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笔者认为是源于学生对作品的不熟悉,及零碎的印象。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将“现当代文学史”和“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放在一起交织讲解,没有界限,混为一体。
  这两门课程在授课中同步进行固然有益:一是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解读有利于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二是便于教学;三是教师师资人力和财力投入能最小化。但是笔者认为,把“文学史”与“作品选读”融合在教学中混合讲授,从教学效果看前景是不容乐观的。
  教师在讲授文学史的内容时,如果学生普遍对文学作品的不够熟悉,文学史的课堂气氛必然沉闷,学生学习文学史课程的积极性也会不高。这或许和整个社会的整体文学热情度下降的局面是一致的。这或许是必然现象背后的真相。
  为了把文学课程(文学史和作品)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师没有更多的课时去区别对待“史”和“作品”的侧重点。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造成学生对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都没有太深的印象;要么具体解读文学作品,又影响到了文学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掌握,对文学史只有断片式的线索。不管怎样,这种融合文学史、文学作品于一体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又诱导和加速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其原因在于“现当代文学”的课程设置太笼统了。为了把现当代文学一百多年的文学史梳理清楚,必然会偏重于文学史的讲述。但在实际授课中,如果没有文学作品的适当介入,“文学史”事实上是不丰富、不完整的。虽然我们都很清楚,文学史的理解无可避免需要记忆和背诵关于“史”的知识。但是学生会误以文学史的眼光和方法对应思考文学作品中的鉴赏问题,将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感受能力都按照需要识记的知识来对待,这才是文学课程教学的一大误区。
  因此,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强调区分“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性质不同,授课方法不同,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现当代文学的所有课程是一个整体。文学史是其中的一部分,文学史不能代替文学作品;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史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只要“史”与“作品”并重,学生就不会以背书的方式学习文学课了。
  据笔者的了解,很多高校的作品选读课程被极大压缩,也有极少数高校是不开设作品选读的,而是以在全校开设文学作品选读的通识选修课程来弥补。作为全校通识选修课程,其授课对象和要求是不能达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等水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在课堂不强调作品分析,学生当然也懒于阅读,这样出现“对牛弹琴”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学生这样说“我的总体感觉就是老师在讲故事,一个人讲故事,讲作家的故事,讲文学作品人物的故事。当然,不仅于此,老师也讲了不少文学史的知识,但是能够吸引我们的并且记住的还是‘故事’”。从这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兴趣点之所在,同时,话中透露出学生也只是愿意“听”故事,而不是主动“读”故事。学生不读的后果就是老师只好唱独角戏了。试想在学习文学史之前,专门开设作品选读,那么学生一定不会是教学过程中的旁观者。   因此,现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解读文学作品,对作家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上,将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并置于同等地位,首先带领学生从作品阅读入手,培养感悟作品的能力,随之在审美层面上领悟现当代文学的存在价值,充分感受现代汉语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这一课程的重视必将对我们的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提升现当代文学课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全面发展的结果,导引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整个社会的功利化色彩越来越浓厚,消费性以及浮躁心理,在意识形态宽松的氛围下,人们对政治热情的减弱,知识分子的文化精英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各种纷繁复杂的价值观的相互碰撞,而文学、文化等与此同时被边缘化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评判标准对每个个体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深居象牙塔里的师生们的心理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深受影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
  教师在目前的体制内认同下,为了生存并寻求个人的最佳发展,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论文的写作和发表上,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各类级别的课题申报上,否则会影响到职称的评定,职称上不去,与之相关的各种待遇也会受到影响。在现实的激烈竞争环境下,教师恐怕不能保证投入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教学环节之中。课前准备的时间也不足,更遑论消化吸收前沿的学术成果。那么教师在授课时能形成自己独特见解的可能性必然大大减少,教师只好照本宣科了。教师的课堂上主体引导作用的积极性和热情不足,作为受众体——学生,一定不会满意如此教学,他们的学习热情会受到抑制。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语言枯燥乏味的话,学生必然对整个文学课程失去兴趣,敬而远之,而学生在面对日益趋利唯实的价值观的大氛围下,虽然文学有引导人生积极向真善美的意义,但是文学的精神力量在面对现实的无力时,学生难免会对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指向产生困惑以及对现实的沮丧感。
  (二)学生的原因
  在教和学互相促进的环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现当代文学教学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实际上学生阅读作品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对教师开出的必读篇目也不读。学生对现代汉语的感受能力就越来越弱,而且也没有自觉性去培养对作品的感受力。另一方面,学生普遍认为文学课程的内容,包括“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谁有闲情去看它?”
  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必修课,必须要以广泛充足的阅读作品作为学好此课的前提条件之一。笔者曾做过小范围的阅读作品调查:请你列出你曾读过的50部现代文学作品(学生已经学完了现代文学阶段的课程内容)。情况不容乐观。少数学生能说出20~30部,有的只能说出几部,更有甚者,张冠李戴,将外国的、古代的、网络小说等都归为现代文学作品类。能说出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的代表作,外加钱钟书和张爱玲的作品就已经很费力了。因此,学生阅读作品少,积极性不高,反之会影响到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师生彼此的不利因素积累越多,那么所谓的互动教学,乃至提高教学质量难免流于空泛的口号。一位学生的反省话语同时值得我们思考。他说:“我觉得这其实是学校和我们共同的责任,一方面课时的限制让老师很矛盾,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补充课外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学生又形成一种惰性,不主动阅读,知识面狭窄,导致我们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三)学习现状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受益者,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和了解当下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和特点,重新审视师生的关系。大学课堂上虽然大多以教师教课为主,但是文学课程要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仍然采用“一言堂”的方法,没有师生对优美文学作品的鉴赏,没有师生表达个体独特感受的声音,那么学生就不会形成对文学、文字的感悟、鉴赏、提升的能力。其次,教师爱唱独角戏,教学没有吸引力,方法陈旧,没有学生参与,学生就容易患上“课堂疲惫症”。疲惫症表现为上课打瞌睡、看课外书、聊天、玩手机。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尤其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组织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和创新思维去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性因素。
  具体到现当代文学教学上,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新理念,注重前沿的学术问题,并介绍最新的科研动态,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法,结合教学需要播放作品改编的电影,如《阿Q正传》《家》《雷雨》《骆驼祥子》《边城》《茶馆》《林家铺子》《红旗谱》《百合花》《红高粱》等,带着问题去观看并展开课堂讨论,把理论教学和感性的审美教学结合起来,增强文学课程的生动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还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学习体会中谈到,教学方法确实很重要,但由于教学时间少,教学内容多,教师只能将文学社团、流派、论争等大致勾勒线索,造成学生对现当文学课程的整体把握不清晰,对课程认识的肤浅,很多作品闻所未闻,也不愿意去读,只等老师讲故事梗概。学生对作品很陌生,就更谈不上理解作品,老师只好越俎代庖。课堂讨论的呼声很高,一旦要讨论了,学生要么是准备不足,要么是因相关知识的欠缺而冷场。学生喜欢看电影,但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影视作品兴趣不大,他们喜欢看表现年轻人的生活、情感题材的影视作品,如果是搞笑的片子就更受欢迎。学生对课件依赖严重,也习惯要求老师画重点来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就意味着该课程的学习画上了休止符。
  其实,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依靠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今后的挑战和难度还会长期存在。认清学科性质,学科设置科学化,在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和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敢于迎接挑战,对现当代文学,甚至其他相关的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7-29
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强调区分“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性质不同,授课方法不同,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现当代文学的所有课程是一个整体。文学史是其中的一部分,文学史不能代替文学作品;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史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只要“史”与“作品”并重,学生就不会以背书的方式学习文学课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