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开发互联网产品

如题所述

互联网产品开发阶段大致有以下几点
需求阶段
需求产生
需求产生有三种渠道: a) 业务部门(或根据客户的需求)提出需求,包含行业应用部、市场部、互联网部等部门。
2. 策划阶段
2.1. PRD(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产品需求文档)
PRD侧重对产品产品功能和性能的说明,相对于MRD中的同样内容,要更加详细,并进行量化。PRD一般包含流程图、原型图等,使用用例等手段,以准确说明。若无MRD,则PRD需对目标进行说明。PRD为必须经过的步骤,由PD或UI完成。PRD需进行编号,编号规则详见“需求编码”表格。
2.2. 评审
需求方、相关领域的顾问(即有丰富经验者)、PD或UI参与的评审PRD的会议,一般项目经理、PM需参与会议。若项目较大,需邀请总经理参与。会议必须有主持,并在会后出MEMO(备忘)或PRD更新说明。专家评审结束后,PD出设计结果方案,需求方签字确认。程序员接到PRD方案后,需评估完成开发的大致时间,以及任务分解安排。当需要GUI方案作为辅助判断时,需明确提出。
2.3. 交互DEMO
ID(Interaction Designer交互设计师)根据PRD定稿做出交互设计方案,真实再现用户交互过程,并与PD、UI进行内部评审。视情况,PM参与。(因公司没有ID,此步骤由PD与美工,视觉设计师,口头沟通完成)
2.4. 视觉界面
由美工(视觉设计师)设计页面风格、布局、关键界面等,交由PD、UI、ID进行内部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使用者接口)评审。GUI方案通过后,页面制作师开始切割页面,编写HTML。
3. 开发阶段
3.1. 后台编码
在编码之前,程序员应视其系统需要,进行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并进行内部讨论和评审,邀请顾问参与。程序员对文档有疑问或不理解,需与PD进行沟通,了解其真实涵义,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更改已确定的PRD、GUI方案。确有功能需做调整,程序员需与PD、需求方共同协商完成。改动应出具文档,由需求方、技术经理、PM签字后生效。
3.2. α(alpha最初)测试
在开发小组内部进行,测试的方法也较多,黑盒、白盒、 压力、应力等。此阶段应完成80%以上的需求开发,测试以PRD为准。测试完成后,收集反馈,修复BUG,优化流程。开发者在场。
3.3. β(beta第二次)测试
有选择地请一些最终用户实际使用,将发现的问题反馈,开发者对系统进行最后的修改,之后准备发布最终产品。β测试开发者不在场。产品估算开发时间,以完成β测试为准。
3.4. 产品发布
β测试后,PD校验产品。如产品与策划方案相差较大,有权不接受产品,责任由开发部门负责。将产品发布日设为里程碑,以此考核整个项目的运作效率。
4. 校验阶段
4.1. 发布跟踪
产品上线后,PD或市场调研员负责收集用户操作数据,检测各个反馈渠道,筛选数据,出具用户检测报告,检验产品改进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立项产品应专门出具报告,非立项改动需在数据分析报告中体现。
以上只是对产品开发的常见流程进行的解读,不同公司,不同项目间会有部分的优先级变动,但大体流程是类似的。因此,了解了大致流程,就会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不会在与产品、UI、技术、测试人员沟通时出现大的障碍,使得项目可以快速推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