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神奇的巨石建筑是怎样建造的?

如题所述

印加要塞萨克塞胡阿曼位于秘鲁城市库斯科3500米的高山上。设计建造者无疑是印加人,因为使用磨去棱角的巨型方石的建筑方式久为人知,这是整个印加帝国的风格。要塞上方的巨石石圈像是日历,也可能是一座巨塔的塔基。

说它是遗址,多少有些名不副实。那里散落着大大小小叫不出名字的石块,不知是哪座建筑物的遗址,早已面目全非。本来人们认为这是一座印加采石场,然而却不是。同以前的一些印加采石场相比,它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

平台上是切割工艺一流的巨石,这些岩石像是一种拼图游戏中的方块板,每一块都加工过了。没有一位考古传教士能让我们相信,是敬仰的大自然施了魔法,磨圆石头的棱角,把表面仔细抛光,又任性地将巨石置于大自然的风景之中。

在印加要塞正后方,人们又发现了足以证明其神秘性的、经过加工的整块巨石。没有一处使用过灰浆或是水泥这样的黏合剂,石块之间的拼接可谓天衣无缝。难道印加人凭着简陋的石镐就能完成这一杰作吗?可是石块之间的空间如此狭小,根本容不下他们挥动石头工具呀!

有一块高8米的碎块,像是混凝土浇铸而成。但又不是混凝土,和其他石块一样,是天然的花岗岩石。细如发丝的抛光层穿过岩壁,自上而下——这就证明,这块大石头是一座更大建筑的组成部分。

它是什么建筑?不知道。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这上面,曾有人像做奶酪一样对付过那些大石头。还有,西班牙征服者来到秘鲁高原的时候,这些奇怪的大石头就已经在那里了。

确实让人费解。普玛·普库所应用的技术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此地海拔4000多米,距今天玻利维亚的的的喀喀湖不远。能登上这个高度的游客本来就少之又少,加之向导通常会领游客去看相邻的蒂亚瓦纳科,所以很少有人去看看普玛·普库。蒂亚瓦纳科著名的太阳门高3米、宽4米,由一整块石料制成,48座奇特的雕像站立于主神两侧。

已故的申德勒—贝拉米教授曾经长年工作在这里,他从一块石头雕像中辨认出一副日历,其周期为2.1万年,令人不可思议。

在蒂亚瓦纳科城的西南端却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那就是普玛·普库城!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确有一些无法解释的谜。通往普玛·普库的路上就有一块闪长岩石,上面有不同的壁洞和横线脚。不知留出的地方要做什么用。

上面有宏伟的走廊和平台。最大的平台长40米,宽7米,高2米,估计巨石重达1000吨!边墙和地板东倒西歪,杂乱无章,由花岗石、安山岩和闪长岩构成。最后是一块坚硬无比的灰绿色深层岩。建造平台的整块巨石加工得非常精细,经打磨和抛光,如同用最先进的机器、硬钢铣刀和钻机制作出来的一样。一望无际的石料,拼合成一个整体。我们无法想象,几千年前完整的普玛·普库城是什么样子。请看几个应用技术的例子:

一块10米高的闪长岩自上而下有一道头发粗细的凹槽,上面每隔几厘米冲一个洞。对付异常坚硬的闪长岩,骨头、木头、绳子、沙子、火石、铜或是铁制工具都是没有用的。那么用的是什么铣刀和钻机?

另一块建筑石料长2.78米,宽1.75米,高度适中,为88厘米。6个面大小不等,每个独立的面都在不同的平面上。形状不同,大都是大大小小的矩形和正方形。

今天,制作这样的精密产品,必须动用钢铣刀和钻机。将备好的模子放在石面上,任何细微的误差都会废掉这件产品。那个设计者是谁,绘图员又是谁呢?

还有那个预制建筑构件!大石块正面钻出两个壁洞,后面是小矩形。它使人联想到加勒比海人的啮合锁。

加工这些石头绝非用作消遣,而是服务于一个整体,一个更大的工程。两块配套的石头需要严丝合缝。还有啮合楔子的设备,否则关上以后,铁框和铁锁就会劈开了。

人们做了这样一个试验:将其中3块预制构件的准确数据输入电脑,算一下哪块和哪块相配。接着,一眨眼的工夫,就全部组装好了。凹槽和轨道咬合得天衣无缝,预制构件形成一道围墙。没有灰浆,没有缝隙,抗震性能极佳。

还有更神奇的事呢!人们原本以为巨型平台是用木夹或钢夹堆到一块的。可是这两种材料都承受不了这个重量的压力和拉力。别忘了我们是站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夜里气温多在0℃以下,到了白天才会缓慢回升。

秘鲁城市库斯科和玻利维亚普玛·普库证实了一种无法归类的技术。考古学者确信,普玛·普库为聚居住的的喀喀湖周围的印加部落阿玛拉于公元600年所建。但是要弄清楚的是,阿玛拉人尚不能识别任何金属,包括铜铁,更不用说写字了。

毋庸置疑,这里的一切建筑工程都是按计划进行的,预制构件便是证明,每一处细节都显示出其技术的先进。制定这样的规划是要有一定文字知识的,因为要考虑到各种情况,还要不断地计算和调试——采石场的石匠最终要知道,在哪个地方留空,哪个地方镶边,没有文字资料什么也干不成。

谁是建造者?据印第安人传说,诸神在一个漫漫长夜建起了普玛·普库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