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的人生,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唐钰饮毒酒

文章开始之前,想请你思考一个问题,

你觉得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所有获得的成就里,先天和后天的成分,分别各占多少呢?

有教育会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天生的?一切都由自己的双手决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先天比后天,可能是5比95,10比90,对吗?

但显然,我也不知道你会不会问,是不是有陷阱。那么你可能会把数值调高一点,先天占20%,30%,或者让我们更大胆一些,占到50%?

这也许是我们能够想象和理解的极限了。如果再往前一步,我们就似乎无可避免的走入基因决定论。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所取得的成就,基因占比超过了一半,那人类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还有什么意义啊?

但是,事情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呢?

上世纪后半叶,基于心理学,生物学和遗传学,诞生了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叫做《行为遗传学》。

专注于研究行为特质的遗传性。什么叫行为特质呢?

比如:智力,身高,性格。

宏观层面:比如一个人的职业成就,收入,社会地位,等等。

举个例子: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平均来看,受父母遗传给他的基因影响有多大呢?这就是行为遗传学要解答的问题。读了大量的行为遗传学的文献,著作之后,我发现这个问题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慢慢来讲,行为遗传学诞生伊始,摆在行为遗传学家面前的,就是一道难题。

我们都知道,做实验要讲究控制变量法,要知道基因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就要控制其他所有的变量,保持不变。只令其基因改变,再观察最终的变化趋势。但这一点显然不可能实现,所以行为遗传学家们采用的方法,是逆向思维,既然一切影响都可以看作是基因,加上非基因因素。那么我们控制基因,令其保持不变,再观察最终的结果。不就可以知道非基因在这里面,占比有多大了吗?按照这个思路,他们做了一系列的同卵双胞胎实验。

什么叫做双胞胎实验呢?

一个家庭生下了一对同卵双胞胎,其中一个留下来抚养,另外一个被送给一个千里之外毫无关联的家庭抚养。再观察这对双胞胎日后的表现,就能够得出很多结论。

当然,这是自愿的,不存在伦理问题。

思路很简单,同卵双胞胎的基因几乎一模一样,如果这对双胞胎兄弟姐妹,在未曾蒙面的情况下,日后表现出高度一致的特性,那就说明,这些特征是受基因先天影响的。而如果他们表现大相径庭,毫不相似。那就可以说,后天的占比远远超过了先天。

结果到底是什么样呢?

一个令无数人意外而又在预料之中的结果出现了。

即使是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他们成年之后,在各方面依然是高度相似。

这就是遗传行为学家艾瑞克,在2000年总结的行为遗传学第一定律:所有的行为特质都是可遗传的。这个定律有点抽象,我们讲一下,遗传力这个词,遗传力指的是一项特质到遗传基因影响的程度,取值在0—1之间,某特质的遗传力是1,意味着这项特质完全是由先天基因决定,后天环境没有起到任何影响。

比如说,我们瞳孔的颜色。

遗传力为0,则表示,该特质完全由后天决定。遗传基因完全没有任何影响。

举个例子:在双胞胎实验中,把这对双胞胎分别称为“小左”和“小右”,那假设身高的遗传力为0.9,已知“小左”身高1米72,就可以说,有90%的理由相信“小右”的身高是1米72。

所以第一定律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所有的特质,遗传力都在0-1之间。大部分位于0.4-0.6小部分高于0.6.不存在遗传力为0的特质。

也就是说,在双胞胎实验里,哪怕不同的家庭长大,不同的经历,从来没有见过对方,甚至不知道自己有一个兄弟姐妹,但我只要知道了“小左”的生活,我就有超过一半的把握,来预测“小右”的生活跟“小左”是相似的。

不管“小右”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成长,是富裕的,还是贫困的,家里有多少兄弟姐妹,居住在什么地方,等等。

但是这个“魔咒”这个定律,都是成立的。

也就是说,我们一辈子几十年的时间,在我们人生的占比,很可能还比不上我们出生的时候,被镌刻在DNA里的密码。重点在于,我们一生中对我们至关重要的特质遗传力都发挥的非常的高。

比如:智力的遗传力,比例约为0.8-0.85

性格的遗传力,比例约为0.7-0.8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平均来看,有80%的可能跟父母是高度相似的。只有20%的人,跟父母存在差距,更高或更低。所以你可以理解这是一个多么石破天惊,又正职不正职的结论呢?

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虽然智力和性格的遗传力很高,但大多数特质不都是在0.4和0.6之间吗?感觉上,似乎还好?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前面说了,行为遗传学家们,把人的一生影响因素分为,基因和非基因。这其中,非基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共享环境其实就是我们习惯所说的原生家庭,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行为遗传学的ACE体三角。

A:是加性遗传力,也就是你从父母那所获得的基因。

C:原生家庭,也就是你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成长的家庭环境。

E:独立环境,指的是你成年之后,自己的人生经历。

行为遗传学家认为,这3个因素加起来可以100%的解释一个人所有的特质。

所以重点就在于,在我们的一生中,这三个因素,分别占了多少比例。

为什么要把非基因因素分出一个原生家庭呢?这是因为,原生家庭同样是一个很容易控制的变量。

行为遗传学家在双胞胎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原生家庭实验,他们把参与实验的双胞胎分成两组,A组的双胞胎正常抚养,B组的双胞胎按照之前讲过的方法,分开抚养。然后再在成年之前,对比AB两组双胞胎的相似程度,从中来推断,原生家庭在一个人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举个例子:A组的双胞胎照常抚养,假设相似程度是60%,这60%就是包含了基因和家庭。

如果B组双胞胎的相似程度是40%,那就说明,在去除了家庭的因素后,基因的影响剩下了40%。那基因比家庭的比例大致是2:1

然后用100减去这两个因素,就能得到非共享环境,于是就能得出完整的ACE模型。

就像刚刚的例子,就是40比20比40.

那么真实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呢?

就是原生家庭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究竟占了多大的比重呢?

直接给结论吧!答案是:50比0比50

加性遗传力和独立环境各占一半。

所以这个结论又被称为50比0比50规则。

好像觉得有点不对,怎么会有一个0呢?原生家庭在这其中的影响,就是0.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和一起抚养的同卵双胞胎,一样相似,没有任何差异,这也就是行为遗传学第二定律。由原生家庭所导致的影响,非常小。

这一条可能会引起震惊,它揭示了一个可能的发现,被我所津津乐道的子女的家庭环境,教育投入,亲子关系,资源倾斜,甚至我们费劲心思为孩子营造的社区,学校,邻居这些东西,对孩子的成长,其实没有太大作用。看起来是这样,这条定律太过惊世骇俗。

以至于仍然有很多争议,包括艾瑞克本人,在描述它的时候,用词也是非常谨慎。

家庭影响小于基因,但是更多,更精确的实验都支持了这一结果。

行为遗传学家发现,一起长大的无亲缘关系的个体,养子和亲子,其相似程度并不比街上随机的陌生人更高。

简而言之,这数十年来的实验,只是按这个值越来越逼近0。

大多数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一直所说的,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

比如:童年创伤,阴影,压迫,对性格的扭曲和伤害,难道都是无稽之谈?也不是,这个实验结果,针对于及格线以上的家庭。

一些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当原生家庭远低于及格线。

比如:让孩子挨饿受冻,对孩子漠不关心时,A会下降,C会上升。也就是说,这条定律设定了一条及格线。它告诉我们,养育孩子必须付出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但你能期待的,也仅此而已。超出的部分,很可能是无效的。所以,为什么有人会一直说,不要太看重所谓的原生家庭,原因也正是如此。

许多东西对我们的影响,其实都是被我们建构出来的。

你觉得它有,它就有。

你觉得它没有,就没有。

我们永远恐惧的永远是恐惧本身,真正伤害我们的,永远不是某样事物,而是我们被某样事物伤害的认知。

同样,对于已为人父母的朋友,我的建议就是,不要对孩子寄以太多,赢在起跑线上的期待,更不要把你未尽的梦想,压在他的身上,你所为他投入的金钱,资源很多时候,远远不如陪伴来的有用,营造再好的环境,投入再多的金钱,不如能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家庭的关爱,这才是能保证他能顺利成长,你所能给予的最好的礼物。

说回正题,我们似乎已经得到了一个结果,就是刚刚说到的50比0比50,尽管原生家庭为0,很匪夷所思,但似乎也还好。先天占一半,后天占一半。看起来就符合我们大众的认知了。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在文章开头,讲的是先天和后天,但是ACE里面的A,指的是遗传基因,这两者是不同的,遗传基因一定是先天的,但先天不仅仅只包含遗传基因,它还包含什么呢?基因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异和突变,实际上,这一部分在ACE,占了不小比例,因此,E这个字母的正确理解,并不是后天,也不是独立环境,而是其他因素。

所以,认知科学家史蒂文,在他的书中,严肃的抨击了独立环境的说法,他认为,E的真正名字,应该是未知。因为它里面包含了实验误差,随机突变,以及我们还不知道的东西。

行为遗传学第三定律就是,行为特质中很大一部分因素,跟遗传和家庭都没有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先天和后天,把干扰因素再进行区分,才能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

近几年的研究就是这个方向,行为遗传学家发现了一种,被称为发育噪音的因素,发育噪音指的是:一个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导致基因产生变异的各种环境因素。这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点就是:子宫内环境。

201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子宫内环境会导致同卵双胞胎的基因表达发生差异,这些差异,大多存在跟健康相关的基因点位上。这可能会降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相似性。而这些由发育噪音所导致的变异,当然也属于先天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从E的50%里,再取出一部分加到A里。才会更接近真相。

那应该取出多少呢?很遗憾,现在的研究还没有办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毕竟E的混杂因素实在太多了,但是一些比较激进的行为遗传学家比较认可的一个比例,75比0比25.这就是75-0-25规则。

一个令人窒息的结论。到目前为止可以有一个结论了,在一个人一生的成就里,先天的部分占到了多少,它一定超过了50%,很可能小于或等于75%.

听到这个结果,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读文献,查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强烈的怀疑,颠覆和冲击。

毕竟这跟我们的传统思维和教育观念,实在相差的太远。要知道50比50也好,75比25也罢。它们所给出的并不是禀赋,而是结果。

简单理解,在理想情况下,我甚至可以通过基因,有75%的把握预测一个人未来的一生。可以预测他的考试成绩,可以选什么样的专业,性格是什么样的,会不会犯罪,可能跟什么样的人结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取得什么样的社会地位,获得多少收入,

为什么会这样啊?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有超过一半的基因,都是在大脑中表达的,基因没有办法觉得我们经历的事物,但它会塑造大脑,影响我们跟这些事物所发生交互的方式。

比如一个人懂哪门语言,这是基因无法决定的,但是基因可以决定它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语言。基因同样无法决定一个人住在哪座城市,但基因可以决定,一个人对外界信息接收的处理偏好,决定它在考虑住在哪里时,大脑的思考过程。也就是说,我们把大脑看作是一个“输入输出处理事务的黑箱”那么这个处理过程,就不是无迹可寻的,它基本就是基因所塑造的。那未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会不会出现基因歧视,会不会产生基因编辑,会不会形成基因层级,这些早在科幻小说里,就已经出现的事物会不会成真呢?

当然这些东西从某个角度来看,是在告诉你许多东西早已注定,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为人的自主性,也是留下了非常大的空间。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目标和使命,专注在一样东西上,那就是认识你自己。

这是3000年前,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石碑上篆刻着3条铭文遗传行为学家埃瑞克:

第一条:认识你自己

第二条:任何事情不可过分

第三条:承诺带来痛苦

时至今日,依然有效。

人最难的一点就是认识自己,但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也正是认识自己。

如果说,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大脑中已经预装了一套系统,没有办法去更换它,那么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去摸清它,熟悉它,理解它的每一个结构和功能,再尽可能的去完善它,给它装上补丁,调整它的设置和参数,让它发挥100%的性能。

不要忘记,哪怕是智力,也会存在多元智力。

哪怕是进步,也存在成长型心态。

哪怕是成功,也存在成就动机。

人类文明发展到21世纪,特别大的一项突破,就是让我们意识到,多元化的存在,基因或许会决定很多很多东西,但永远不存在一个外在的,绝对的标尺,可以用衡量好和坏,对和错,成功和失败。这些只有自己能够定义。也只有自己能过建构。

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擅长什么?

适合什么?喜欢什么?偏好什么?想要什么?

这或许是每一个人终其一生的任务。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跳脱基因决定论的起点。

全部回复

唐钰饮毒酒

若命运不公,就跟他斗到底//@释尼迭:命运命运,除了命还有运。命没法改,运还可以拼一把。

02-20 15:42 · 荆州更多回复

唐钰饮毒酒

命无法自己选择,怎样过好你的一生的,只有你能做主//@香格里拉:那你又如何知道不是天意呢

02-20 15:40 · 荆州更多回复

唐钰饮毒酒

所以说努力改变命运嘛!哪怕只有1%的可能//@释尼迭:命运命运,除了命还有运。命没法改,运还可以拼一把。

02-20 15:38 · 荆州更多回复

唐钰饮毒酒

既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过好现在。加油//@香格里拉:那你又如何知道不是天意呢

02-20 15:36 · 荆州更多回复

释尼迭5

命运命运,除了命还有运。命没法改,运还可以拼一把。

02-19 15:01 · 金华更多回复

香格里拉5

那你又如何知道不是天意呢//@唐钰饮毒酒:人定胜天的例子也不少

02-19 14:48 · 伊犁更多回复

秋鸣山4

我命由我不由天

02-19 14:43 · 昆明更多回复

唐钰饮毒酒1

人定胜天的例子也不少

02-19 14:40 · 荆州更多回复

商洛用户10xxxx10204

作者赞过这条评论

八字算命就是经验科学,韩愈这种大文人都是专门研究八字的,他们将帝王将相的的八字一网打尽,

11小时前 · 商洛回复

对你过敏18

作者赞过这条评论

也就是说算命是有科学依据的

02-18 13:57 · 郑州回复

唐钰饮毒酒:现在易经八卦也有专门的学术研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