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研学旅行市场存乱象 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消费调查

如题所述

洞察研学旅行市场乱象: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消费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市场的强劲复苏,研学旅行逐渐成为热门的消费选择,吸引了大量参与者。然而,江苏省消保委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市场认可度较高,但行业乱象也日益凸显。据统计,今年暑假期间,江苏省的研学游市场呈现出显著增长,但背后的问题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2023年暑假期间,江苏省旅行社接待的研学游人数达到了23万人次,相较于2019年增长了惊人的68.66%,携程平台的订单量也上升了165%。其中,自然观赏和知识科普类研学产品最受消费者青睐,景区、博物馆和研学基地成为首选目的地。然而,消费者对于研学旅行的期待并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们最关注的因素依次是研学场地的丰富性(占比48%)、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占比41%)以及出行费用和师资的专业性(各占比40.4%)。


然而,调研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消费者期望通过研学旅行获得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但实际体验却并不尽如人意。江苏省消保委统计的舆情数据显示,研学旅行中存在产品品质参差不齐、服务缩水等问题。例如,部分名校的研学活动被投诉为“游学分离”,讲解过于匆忙,缺乏深度学习体验。此外,价格虚高和商品与宣传不符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如某名校夏令营活动以“PBL”和剧情挑战为噱头,实际内容却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费用方面,受访者表示研学游的费用范围广泛,从每天201元到上千元不等。其中,价格在500元/天的项目占比最多,但近半数消费者(49%)认为存在价格不实的问题。有些消费者在花费高昂费用后,体验却与普通旅游团相差无几,如樊女士一家的亲子研学游,不仅价格昂贵,服务质量也未能达到预期。部分消费者还反映,研学机构存在虚假宣传,如住宿、餐饮和行程安排等与宣传不符。


针对这些问题,江苏省消保委的监督主任赵鑫指出,研学旅行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课程目标不明确、主体多元化导致的市场规范不一,以及合同不规范的维权难题。消费者普遍期待专业且优质的研学导师队伍,但目前此类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仍需加强。赵主任建议,相关部门应建立行业标准和评价机制,规范经营主体的行为,提升课程质量,并强调了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包括年龄适配性、安全培训和保险购买等。


总的来说,尽管研学旅行市场潜力巨大,但要实现健康发展,各方都需要共同努力,从课程设计、师资建设、监管机制到消费者权益保护,形成合力,确保未成年人在参与过程中真正受益于实践和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