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连”和“连坐”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一、表达意思不同

1、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2、连坐:中国古代或现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

二、文献出处不同

1、株连:出自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 逮引裴敦复、李邕等,皆林甫忌恶者,株连杀之。”

翻译:牵连诬攀裴敦复、李邕等人,全部是林甫嫉妒为恶,全部都株连而被杀。

2、连坐: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商君列传》,“一家有罪而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十家连坐。”

翻译:一家人有罪另外的就嫁人都一起检举揭发,如果不检举揭发,就会十家人一起连带受刑。

三、起源不同

1、株连:起源于秦始皇,秦始皇在下令焚书坑儒时曾采取灭族株连。

2、连坐:源于卫鞅(即商鞅)在秦国变法,为了巩固君主统治,颁布连坐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04

“株连”和“连坐”的区别为:性质不同、侧重点不同、出处不同

一、性质不同

1、株连:指一人有罪,牵连别人;连累。

2、连坐:旧时的一种刑罚,即牵连办罪。

二、侧重点不同

1、株连:侧重于指连累家人。

2、连坐:侧重于指连累友人或同事。

三、出处不同

1、株连:《二刻拍案惊奇》:“他又要信口诬害,反生株连。” (他又想要信口胡说,诬赖别人,反而被连累,被牵连)

2、连坐: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妾已受谴,杖八十矣,儿子并连坐。” (妻子被罚杖责八十,儿子也受牵连被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09
“株连”谓一人有罪而牵连多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连累。“株”的意思是牵连,古代汉语有“ 株累 ”(株连牵累)、“ 株戮 ”(因受连累而被杀)等词。《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勣 浮险,欲助 林甫 ,乃上 有隣 变事,捕送诏狱赐死。逮引 裴敦复 、 李邕 等,皆 林甫 忌恶者,株连杀之。”《新唐书·怀懿太子凑传》:“﹝ 王守澄 ﹞又以王贤,有中外望,因欲株联大臣族夷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今这奴才,死不肯招,若必求其人,他又要信口诬害,反生株连。” 鲁迅 《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我本没有去‘混斗’,倒是株连了我。还有一词:“株连蔓引”,意思是广泛株连。连坐法卫鞅在秦国变法,为了巩固君主统治,颁布连坐法。这是在户籍编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卫鞅一派法家认为,要使君主政权达到“至治”,必须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就是说,最亲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要向政府检举揭发,使得任何“恶”“非”都不能隐匿。只有这样,“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商君书·禁使篇》)。实行连坐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得人民互相保证,互相监视,互相揭发,一人有罪,五人连坐,即使是跖也没有办法为非作恶。《秦律》中多次提到“伍”的组织,例如说:“何谓四邻?四邻即伍人谓殹(也)。”凡是大夫以下,“当伍及人”,都应该编入“伍”的户籍,一人犯罪,“当坐伍人”(《秦律·法律答问》)。这种连坐法不但实行于乡里的居民之中,也实行于军队的行伍之中。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4-25

“株连”和“连坐”为古代两种不同的刑罚制度。

    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株连九族就是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员与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的刑罚制度,在古代称为“族”故“族”者,即意味着由一个人的死罪扩展为家族成员的共同死罪。

    九族定义:株连九族是古代刑罚族诛的一种,从古代族诛的实际情况看古代九族应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3.连坐:连坐,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lián zuò,是指中国古代或现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