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从小到大都要学哪些书

如题所述

(1)《大戴礼记》保傅第四十八 :“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

(2)•许慎《说文解字序》: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周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 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 ‘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 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今’‘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 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 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 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可见,先秦时期儿童的启蒙教育是识字教育,古代著名的识字课本有太史籀著《大篆》,秦时又有《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总之,先识字,然后才谈得上读其他的书。这就是后代称文字训诂的学问为“小学”的由来。

宋元以后,儿童一般也是先读识字课本,然后才读四书五经。这时最著名的启蒙读物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至于读四书的顺序,朱熹早就规定好了,那就是朱熹《四书集注》一书的顺序:1、《大学》,2、《中庸》,3、《论语》,4、《孟子》。《五经》的顺序按传统的说法乃是:1、易,2、尚书,3、诗、4、礼,5、春秋。这是班固《白虎通》一书中对“五经”的顺序排列,一直为后代所沿用。当然,后代儒生们学习起来顺序是可以根据自己认为的难易程度而加以变化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01

古代读书从小时候5、6岁起就读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四书五经》等等都要读,要理解,记忆,能做到信手拈来。因为要写策论,而且真考到最后要在殿试答辩的,皇上亲自考,被选中后就是天子门人,皇帝的学生,何等荣耀。然后参加县里的考试,按照比例,前些名再到地区参加考试,各地区再取前些名,到省里考试,按照国家的比例,省里考上的叫秀才。对于做官来说这都不算正式的考试。秀才可以在县里当师爷。民国时期人物吴佩孚就是秀才。

考上秀才后,可以参加省里的学习,等国家的统考,省里是三年考一次。叫乡试。统考在省里有考点,考上的叫"举人"。范进就是举人,非常难考,又是三年一次,所以范进激动的疯了。举人可以做幕僚了。

举人再到吏部考试,一般是第二年在礼部考,叫会试。考中后称为贡生。贡生可以当小官了。

贡生再参加殿试,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是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4-01
每个朝代不太一样,从小要背三字经,《四书》《五经》,《春秋》《战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