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初闻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 ”这句诗出自哪里?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曲中思念今犹在,不见当年梦中人。
但愿还能再入梦,梦里相思缠绵情。
缠绵缱绻心头炽,曲终人散早成空。
请问这首诗句出自什么地方?

这首并不是诗,只是曲子的一部分。出自2017年刘若英开完演唱会。

全文为: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听曲中曲。

曲中轻忆梦中人,梦醒时分叹红尘。

曲终人散梦已醒,何处再寻梦中人。

梦中合唱凤求凰,梦醒独奏离别赋。

即知曲人存于梦,何故执于曲外人。

多少痴梦多少等,难诉痴情曲中人。

一萧一页红尘事,一弦一曲了人生。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悟曲中意。

不愿再做曲中人,奈何越听越沉沦。

曲中曲,人中人,曲散人终离,曲终人散早成空。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扩展资料:

人的一生,最怕忽然听懂一首歌。不是听懂了歌里的世界,而是忽然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一首《后来》,不知见证了多少人的情窦初开和渐行渐远。那个曾经唱着《后来》泣不成声的刘若英,现在终于可以笑着讲述《后来的我们》。

在采访中,她说:“我想拍一个给所有人看的电影,片中的主角就是他们自己。因此,才会在演唱会上说“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9

"初闻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 "这首并不是诗,这句话是一个微信公众号在听到刘若英《后来》后有感而发。

原文为: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听曲中曲。

曲中轻忆梦中人,梦醒时分叹红尘。曲终人散梦已醒,何处再寻梦中人。

梦中合唱凤求凰,梦醒独奏离别赋。即知曲人存于梦,何故执于曲外人。

多少痴梦多少等,难诉痴情曲中人。一萧一页红尘事,一弦一曲了人生。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悟曲中意。不愿再做曲中人,奈何越听越沉沦。

曲中曲,人中人,曲散人终离,曲终人散早成空。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意思是刚开始听这首曲子的时候还不能理解里面的意义,等到能听明白的时候, 歌曲所写的好似就是自己的过往一样。人这一辈子,最害怕突然某一天听懂了一首歌,因为那一刻往往已经物是人非、曲终人散,越长大越发现让人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还有歌词里关于自己的故事。初识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

扩展资料: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背景故事

刘若英曾多次把《后来》唱到声泪俱下,因为歌曲的背后,是自己。她的每一首歌都是一个故事,她的每一个故事都能写成一首歌。有些事只有经历时间的沉淀,才会以更戳心的方式重现,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刘若英的曾经,是一个为爱痴狂的小女生。 陈升是她的恩师,从她入行开始,手把手教她成长,可大家都看得出在奶茶心目中陈升不仅仅是师父。一个情窦初开,一个已为人夫,注定是一场心酸的守望。

可以说没有陈升,就没有刘若英。 “奶茶”是陈升为她取的名,并伴随她直到现在。陈升说:“你就像一杯奶茶。虽然没有红酒的高贵、典雅,没有咖啡的精致、摩登,却自有一种温润、香浓。”

刘若英在演唱会上唱起《后来》,情到浓时一度崩溃大哭。感情就是,一旦错过了,就不会有后来。“有过执着,放下执着; 有过牵挂,了无牵挂。”愿你过得好,也祝我顺心,不谈亏欠,谢谢曾遇见。

那个曾经唱着《后来》泣不成声的刘若英,现在终于微笑着讲述《后来的我们》。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09

"初闻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 "出自于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不是一首诗。这两句话是在刘若英唱完《后来》,微信公众号有感而发写出的。

全文为: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听曲中曲。

曲中轻忆梦中人,梦醒时分叹红尘。

曲终人散梦已醒,何处再寻梦中人。

梦中合唱凤求凰,梦醒独奏离别赋。

即知曲人存于梦,何故执于曲外人。

多少痴梦多少等,难诉痴情曲中人。

一萧一页红尘事,一弦一曲了人生。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悟曲中意。

不愿再做曲中人,奈何越听越沉沦。

曲中曲,人中人,曲散人终离,曲终人散早成空。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初闻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意思是刚开始听这首曲子的时候还不能理解里面的意义,等到能听明白的时候, 歌曲所体现的内涵正是自己的经历和故事。 

扩展资料:

背景:

刘若英坦承自己有一首歌,让她唱起来最为心痛,因为她总觉得是在唱自己的故事;这首很多人多都很熟悉的歌曲《后来》,歌中描述历经多次失败恋情,后来才明了因为年少轻狂,轻易放弃的一段感情,是多么的可惜。这是写给爱后悔的人唱的,后悔是人的本能,但老后悔就没劲了。

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刘若英和陈升。两人的故事太多也太复杂,但好像又很简单。师徒?情人?知己?还是说,一句“向来情深,奈何缘浅”便可解释这一场无法定义的关系?刘若英对陈升的爱,就像她的那首《为爱痴狂》,外人一眼就能看出她爱的那么深情而卑微,用力而执着,可是陈升却把她推出。

最后刘若英把《后来》拍成了电影《后来的我们》,她把这个故事以电影的形式唱给观众听。生活中有故事的人往往能领悟到其中的感受,即使以前未曾体会歌中的故事。但多年以后,自己早已成为了故事中的主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9-16

当年年少时不懂事,听着那些歌只觉得它旋律优美,顿时心生欢喜。等到经历了时光对我的打磨和岁月给我的沉淀。现在突然发现,这首歌写的不就是自己吗?这不正是“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吗?那这一句话的出处到底在哪里?据我研究便是那白居易的《琵琶行》当中,且让我给大我分析下去。

《琵琶行》中有这样两段,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这段写的是白居易在秋夜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他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刚举起酒杯要饮虽然发现没有祝酒的歌曲,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他听的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第二段: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这两段集中表现了白居易对往事的回首,曾经自己也在京城为官,现如今自己被贬到这个小地方而且自己还身染疾病。突然听到这熟悉的京都琵琶声,顿时觉得内心悲凉,听着琵琶女的诉说,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白居易才是那个最早“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人。

第4个回答  2019-01-24
初闻不知曲中意,在听已是曲中人出自于一篇公众号文章,原题目名字叫《后来》。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曲中思念今犹在,不见当年梦中人。但愿还能再入梦,梦里相思缠绵情。缠绵缱绻心头炽,曲终人散早成空。
全文为: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听曲中曲。

曲中轻忆梦中人,梦醒时分叹红尘。

曲终人散梦已醒,何处再寻梦中人。

梦中合唱凤求凰,梦醒独奏离别赋。

即知曲人存于梦,何故执于曲外人。

多少痴梦多少等,难诉痴情曲中人。

一萧一页红尘事,一弦一曲了人生。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悟曲中意。

不愿再做曲中人,奈何越听越沉沦。

曲中曲,人中人,曲散人终离,曲终人散早成空。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