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塘古村的关于青州

如题所述

青州,在古代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青州在远古时为东夷之地,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称“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 故曰青州。”  现代则指中国山东省的一座县级市——青州市。市境西南还有一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亦名青州风景名胜区。  隶属于 山东 潍坊市  青州,1986年由原益都县撤县设市,现辖9个镇、3个街道,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人口90万。有汉、回、满等3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6万人。  青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地处山东半岛 中部,胶济铁路和羊临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和东红高速公路在境内交叉贯通,309国道、07028省道和羊临路穿境而过,被列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自两汉时期到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中心,十六国时期曾是南燕国国都。青州历史名人荟萃。寇准、范仲淹、欧阳修、郑道昭、郦道元、黄庭坚、李清照等历史名流,都在青州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青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坚持整体推进工业振兴、城市建设与管理转型、服务业提升、新农村建设“四大工作重点”,做强做大机械加工、石油化工、冶炼建材、旅游休闲、现代物流和花卉苗木“六大产业”,积极推进“一城四区六大基地”城市发展格局,全力打造文化名城、旅游名市、生态名市和经济强市“三名一强”生态文明新青州。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7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5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27.8亿元。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林业产业先进单位、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4次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在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中,青州市重新跨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行列,名列第87位。  青州市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培育形成了瓜菜、畜牧、花卉、果品、优质粮五大支柱产业,弥河银瓜、青州蜜桃、敞口山楂等特产远近闻名。特别是花卉产业异 军突起,全市花木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建有20多万平方米的我国北方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连续七年成功举办花卉博览交易会,与北京顺义区同时获得了2009中国第七届花卉博览会举办权。  青州市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拥有机械设备、石油化工、冶炼建材、烟草包装、纺织服装、医药、造纸等行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全市限额以上企业507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80家,实缴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23家,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6.2亿元,实缴税金23.8亿元。有青州卷烟厂、弘润石化、中联鲁宏水泥、山工机械、鲁星钢管等多家知名大型企业。拥有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24个,其中坦博尔羽绒服和山工装载机是“中国名牌产品”,白酒“云门春”商标被评为“中国 驰名商标”。  青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商贸、旅游、现代物流、房地产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7.8亿元。商贸流通业,银座、中百等全国零售业百强先后落户青州,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专业市场达10余处,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2.8亿元;旅游业,古城文化、佛寿文化、山地森林生态休闲、弥河水生态休闲等四大旅游片区初步形成,2007年实现门票收入2980万元,旅游总收入15.8亿元;物流业,现代物流中心被列入山东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开工建设高柳物流园区、峱山经济发展区仓储物流中心、港天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房地产业,规划建设十多处大型居住社区,2007年完成房地产投资12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83.2万平方米;文化产业,文化经营单位达256家,形成书画艺术城、钰铧文化市场等较大文化市场4处,年交易额10亿多元。  青州市城市建设独具特色。突出“古”、“青”特色,坚持“白墙灰瓦、绿树青石”的城建风格,积极推进“一城四中心”建设,初步形成了南部文化产业园、北部经济开发区两翼齐飞,东部黄楼花卉园区、西部峱山经济发展区首尾互动,鲲鹏展翅,昂首东进的城市发展格局。创意城市经验引起广泛关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对该做法进行了专题介绍。结合旧城改造,完成拆迁270万平方米、1.3万多户,不仅实现了和谐拆迁,而且拆出了和谐。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分别达到28.2%和43.8%。节能环保力度加大,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技术评审。小城镇建成区达到40.5平方公里,“村村通油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全部实现。 青州市文化事业日益繁荣。规划建设“十一园十二馆”重点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被确定为全省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编纂青州文化大型系列丛书,《青州通史》被列为山东省农家书屋指定书目。大力推进公民素质提升十大工程,广泛开展“迎七博、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活动,举办正气之歌、庄户剧团、读书节、合唱节等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活动,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整合教育资源,青州新一中、山东民族技师学院、益都卫校、潍坊教育学院和党校等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教育园区初具规模。就业再就业工作卓有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成功实施被拆迁居民基本生活养老保障试点。大力发展敬老事业,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2%,被评为山东省敬老院建设先进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成立慈善总会,共募集善款400万元,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救助。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扎实开展平安青州建设,社会持续稳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