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秦汉六朝服饰是怎样的吗?

如题所述

1.秦汉服饰仪制

①从今弃古。统一服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在全国颁行“书同文,车同轨,兼收六国车旗服御”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包括衣冠服制在内的各项统一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秦代的服饰制度,遵循从今弃古的原则,废除周代繁缛的冕服制度,仅保留在典仪上最轻的小祀礼服玄冕,作为礼仪之服。袍服至秦代已较为普及,秦代规定三品以上职官可穿深袍、深衣,庶民为白袍。对于其他服饰,秦代一般在沿用春秋战国某些形制的基础上,加以简化,力求实用。

②峨冠博带

汉代是中国古代传统服装的定型时期。西汉时期,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尊卑等级秩序,对一般官吏及商贾的冠戴及服装质料,朝廷均颁有明文律令,这成为颁行服禁的开端。东汉时期,礼仪服饰恢复了周代的冕服制度,并不断增加新内容。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服饰日趋完备,成为历代服饰发展的基础。汉代天子的袍服随五时行色,即春服青色,夏服朱色,季夏服黄色,秋服白色,冬服黑色。汉代仕宦的便居常服多为禅衣。禅衣与袍服形制类同,用单层布帛制作,汉代文人庶民也多穿用。汉代除深衣、袍、禅衣等上下连体的服装外,另有衫、襦两式短衣,男子穿着也较为普遍。

在中国古代,裤装的产生比衣裙晚,至商代末期才在一定范围内穿用。可知早期裤装为无裆的套裤形状。

秦汉时期男子的首服在前代的基础上变化较大。战国以前,男子大多只用帽冠罩戴于发髻之上,一作首服,二又约发。战国以后至秦汉时期,则开始用巾裹头。巾用一种方形的布帛裁制而成。

汉代的冠帽,作为区别尊卑等级的标识,形制在承袭周代古制、兼收战国式样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品式繁多、较为完备的冠戴制度。先秦时期的冠帽,主要从属于礼仪规范,而汉代的冠帽则更多地从属于尊卑有序的封建制度。

汉代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冠巾上,也体现在腰间系束的佩绶上。其绶带的颜色、织制方法等都因佩带人官阶、身份的不同而各异。

秦汉时期,深衣制的连体长裙已成为妇女的主要装束。由于上体襦衫短衣和下体长裙等衣式逐渐完善,中国古代女装中典型的裙衣配用形制,也基本确立。

汉代裙服,在古制下裳的基础上,已形成上窄下阔,下长曳地的基本定式,褶裥已被应用,纹饰也愈加丰富。下裳成为妇女不分贵贱皆可穿用的装束。

秦代以后,足装均称为履,式样品种日益增多,主要有出行时穿着的木履,用丝、帛、皮革、麻草制作的各式鞋履等。岐头履为汉代的足装,其形为鞋头上翘,也称翘头履。鞋头上翘为中国古代足履形状的重要特色,形式均为定俗。

挽髻为中国古代妇女主要的发式装饰形式。汉代妇女的发髻上,多插加各种首饰。步摇为贵族妇女发髻上的主要首饰。

③车旅戎装

甲胄是古代战争中用于防护身体的特殊服装。春秋战国至秦汉,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用于防护身首的甲胄也日臻完备,铁质的铠甲已广泛应用,穿缀成衣的鱼鳞状甲片更加细密,结构也更趋合理。在兵戎相见的战场上,身着铠甲,头戴兜鍪参战,既能有效地防护身体,又可壮其军威。

2.魏晋崇尚宽衣博带

魏晋至唐代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丰富阶段。

魏晋时期的服饰,由于受宗教观念、玄学思想、多民族文化交融三方面的冲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形制在继承秦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变异出新的时代风貌。晋代葛洪在《抱朴子·讥惑篇》中有段生动的记述:“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

魏晋时期,凡帝后公卿百官朝祭等礼仪之服,一般均承袭秦汉遗制,但士大夫们的日常服装贝《有巨大变化,衣式宽博为其主要表现。当时上至王公名士,下及庶民百姓,均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服饰习尚。这一时期的宽褒衫衣,分单、夹两类,多为对襟衣式,且两襟连带,可束系于胸前。此外,长袍、襦裙及裤装,也为男子较为普遍的服饰。

魏晋男子的首服及足装,在承秦汉巾冠及鞋履形制的基础上,也有变化和发展。魏时创制的便帽,目的就是模仿古代皮弁之遗风。这一时期,木履已成为男女通用的足装。

魏晋妇女的服饰,仍以秦汉传统的襦、袄裙、深衣为一般常服,同时也受褒衣博带的影响,并效仿成俗。另一方面,晋代妇女服饰受北方民族装束的影响,部分衣式习尚窄袖、束腰、紧身,而裙装依然宽博,呈上俭下丰之势,这种风格的衣式至南北朝时更为盛行,成为一时特色。上层妇女的服饰多追求浮华靡丽之奢。受其时尚所染,妇女的发式也较汉代为多,其中灵蛇髻及高髻最具代表性。灵蛇髻的发式可随意变化,能衍出多种形状,具有玲珑、雅致的特色。

3.胡装与汉服并行

魏晋以后的南北朝时期,中国广大地区战争频繁、南北分裂,由于中原大批汉民迁入南方地区,带入了先进的纺织等技术,促进了经济及服饰的发展,汉民族南北文化礼俗也逐渐统一。

在北朝,由于北方游牧及半游牧民族的入居中原,一方面,汉族服饰在文化交流中吸收胡装的很多形式,出现变异,同时胡装被全社会所接受,并大范围地普及;另一方面,汉族的服制礼仪亦被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所采用。这个时期,各民族服饰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汉末及魏晋时期,裤褶已传入中原地区,至南北朝时期得以广泛流行,成为当时最为普遍的服饰。裤褶实为一种上衣下裤的服装形式,质料有锦缎、绫罗、麻布、兽皮等,一般根据季节及穿着者的尊卑等级而有别。裤褶形制窄短,用于礼服则有悖于汉制礼仪。

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受汉族文化礼俗的影响,衣式冠履渐从汉制。北魏孝文帝实行文化改革,其中规定汉制冕服为礼仪之服,皇帝及群臣百官皆服汉制衣冠,并依尊卑等级而衣锦有别,同时颁令约禁胡装。这一时期的袍服与汉无异,袍色使用五色及红、紫、绿等,领裾、袖以杂色缘边,此衣式为隋唐时期品色服先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