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初中地理表现性的学习评价

如题所述

考试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办公厅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中,强调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性功能,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1]。
  1.何谓发展性评价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平。不能把评价变成威胁人的东西,任何时侯评价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
  发展性教学评价以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是形成的、多元的、互动的、发展的、动情的[1]。相比传统的、单纯的考试手段,学生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求更高,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可能重结果多于重过程,缺少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过于侧重知识目标的落实,比如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2.实施地理学科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必要性
  2.1 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是教学改革深化与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现行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它是实施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和“生活中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也需要进行有效的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关注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能根据学生和本地实际状况突破“文本”的规定性,真正要求我们做到因材施教,教学不只是教“文本”,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生成”[2]。
  2.2 广州市学业质量抽测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全市性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抽测包括水平性评价的抽测和发展性评价的抽检两种。一是考查学科学习目标到达度的抽测,由市统一命题,测试后要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指出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二是属于过程性的发展性评价专项抽检,例如实验操作、表现性评价、研究性学习档案抽检等[3]。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不同于"统考",而是对学生学业质量的全面、科学的管理,更加关注重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则主要由学校负责实施,区和市负责指导和抽查。
  3.如何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实施学习发展性评价
  初中地理应力图建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主体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通过实施学生学习性评价,实现三个目标:立足过程评价,全面关爱学生长;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
  3.1 树立评价新理念:评价新理念如下:①评价目标多元化;②评价方式多样化;③评价主体多元化;④结果与过程并重[3]。
  3.2 目前存在问题
  3.2.1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总体素质欠佳。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学业考查成绩包括三部分:纸笔测试成绩、非纸笔成绩、日常学业成绩。以我校参加广州市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实际考核情况为例,评卷方式为南沙区通过集中、流水作业方式网上阅卷统改。现选择一个中等程度的班统计数据说明:该班人数50 人,难度统计:全卷简答题难度0.57 ,综合题三道,难度分别为0.60 ,0.55,0.58 。均稍低于试卷设计难度0.6。
  3.2.2 班容量较大,教师难以兼顾全面。后进生面广,个别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参与程度较低。比如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中非纸笔成绩30分,有个别学生得分居然还不到10分。全级参加考核学生708人,考核成绩为D等、E等学生共计163人,占全级学生比重23.02%,高于南沙区比重14.8%。
  3.2.3 教师的素质、观念还需进一步提升,方法要进一步改进。要彻底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让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过程。教师不仅会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和知识点,还要找到教学的生长点、学会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3 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措施。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突出过程性评价,逐步形成了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发展水平和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评价[6]。加强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