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的水文特征?

黄河、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的具体特征(不要复杂的,简单叙述)
主要是围绕降水量、径流量、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汛期等回答!

长江上游的水文特征: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下游:江阔水深,流缓,少支流,无结冰期。黄河上游”河源水清,峡谷段水能丰富,核桃段水流缓。中游:多支流,多峡谷,含沙量大。下游: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成“地上河”。有结冰期和凌汛期。珠江:水能丰富(珠江流域地处多雨区,雨量充沛,年径流量3492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水位平稳(季节和年际变化笑,流域雨季长,又有台风雨影响,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小,径流量变化不大),河流含沙量小(植被覆盖率高,石灰岩分布地区广,故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凌汛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8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中含沙量最小的河流,全河多年平均含沙量0.27kg/m3,虽然含沙量较小,但由于年径流量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仍达8872万t。 含沙量的年内变化比较大,汛期4~9月含沙量为0.14~0.53kg/m3,非汛期含沙量为0.02~0.07k8/m3。各水系及河段的含沙量不同,西江水系上游段地面坡度大,植被较差,是全流域含沙量最大的河段,北盘江上游大渡口站多年平均含沙量达2.61k8/m3,多年平均输沙量1040万t,西江水系中游段一级支流多年含沙量在0.067~0.34kg/m3。西江干流红水河天峨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91kg/m3。北江和东江的含沙量比西江小,北江石角站和东江博罗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均为0.13kg/m3。含沙量最小的站是广西清水河的邹圩站,多年平均为0.067kg/m3。
第2个回答  2013-11-08
都是由内陆流向海洋
相似回答